2025年01月09日
任文芳
在优游山下,渤海莱州湾虎头崖之滨,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庄——西原村。这里曾经有一位德高望重,被授予二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的村党支部书记。任职三十多年,他身残志坚,拄着双拐带领乡亲们建港修渠、兴办水利、植树造林、整地改土、垦荒造田,全村粮食连年增产,小麦种植屡获丰收。1958年,他参加了在烟台召开的全国小麦丰产经验交流会。他被西原村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老书记”。他就是我的爷爷——任公永。
今冬回乡,我特地去看望爷爷。沿着西原的村碑往北,来到一大片黑松林,再往北到了新港海边,远远望去,一块汉白玉墓碑矗立着。松涛在耳边呜咽,仿佛在呼唤面朝大海、长眠松林已逾41年的老人。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一
1908年11月16日,爷爷出生在掖县(今莱州市)西原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9年12月,爷爷跟外地亲戚学成木匠手艺,家里希望他能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作为热血男儿,经地下党介绍,爷爷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奔赴沂水找到部队,秘密参加了八路军,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道路。凭着机智勇敢,爷爷多次立功,并于1940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之被调到团部给团长当通讯员。
1942年冬,在沂蒙山李家坪与日寇的一场激战中,由于敌众我寡,我军弹尽粮绝,爷爷在枪林弹雨中掩护团长拼死突围,左腿小腿肚不幸被弹片击中,后又被炸弹震得昏死在草丛里。等他苏醒过来时,战斗已经结束。
时值冬季,天寒地冻,爷爷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拖着受伤的身体,藏在避风的山沟里,只能用雪水草根充饥。山林的四周,随时都有鬼子和日伪军巡逻搜索,爷爷只能躲在山沟的树丛里。伤口恶化疼得实在忍受不了,只能等到晚上到村边的农户家要点盐,泡上雪水擦一下伤口,再要点吃的充饥,打听一下八路军的消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伤口化脓溃烂,烂掉了整个左腿肚子。从此,爷爷留下终身残疾,只能拄着拐棍走路。
40多天后,爷爷找到了大部队。经整编,一部分战士南下继续作战打鬼子;一部分伤残战士转移到后方工作。爷爷被军区授予二等功,评定为二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于1944年转业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地方党组织任命爷爷为西原村副指导员。1945年土改运动开始,他带领群众斗地主、除恶霸,打土豪、分田地,穷苦的农民第一次感受到了拥有土地的喜悦。他一点也没给自己留,把地主的财产和土地全都分给了村里的穷苦百姓。当时,西原村所处虎头崖区的一些村庄土改进度很慢,但西原村发动充分,行动迅速,成为全区的先进村。因此,区委领导又安排爷爷参与了全区的土改工作。
1946年10月,国民党第八军大举进攻胶东解放区,那些被斗的地主、恶霸组成“还乡团”进行反攻。由于形势紧张,区委指示将一部分斗争果实及区中队的军需物资藏到我们村。此次行动非常保密,知情者只有爷爷和几个村干部,并要求这几个村干部以及烈军属也迅速转移。爷爷隐蔽在西原村北小渔村“西北坡”一个老百姓家里。这时,区中队出现了一名叛徒,此人好吃懒做、贪图钱财,暗中为国民党搜集情报,村里埋藏胜利果实和军需物资的秘密被他密报,爷爷也被出卖了。
11月初的一天,叛徒带着国民党驻沙河镇的一小队人马来到西原村,将爷爷抓住绑到村公所内,要他交代这些物品的埋藏点。爷爷毫无惧色。他们将爷爷的上衣扒光,反绑着双手吊在房屋的大梁上,用布满尖刺的刺槐条子抽打爷爷。刺槐条每落下一次都是一道血印,敌人一边抽打一边逼问物品的下落。爷爷咬紧牙关,忍住钻心的疼痛,只说“不知道”。敌人恼羞成怒,又用鞭子皮带使劲抽打。爷爷被打得皮开肉绽,受尽非人折磨,硬是没吐露半个字。最后,周围的老百姓都出来抗议,敌人怕闹出事端,通知家里人拿钱赎人,这才救出爷爷。
爷爷忠贞不屈的英勇事迹,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上级党组织授予他三等功。
1947年3月,区委任命爷爷为西原村指导员。1947年12月21日,爷爷接到上级紧急指示,率领西原和虎头崖村的两队民兵,配合掖南县海防中队迅速行动,在虎头崖东北海域截获国民党军舰一艘,受到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的嘉奖。这一事件,被记载在1996年版的《莱州市志》上。
二
1948年5月,上级指示要求成立虎头崖渔业生产合作社,任命爷爷为合作社第一任主任。在爷爷的带领下,加入合作社的老百姓干劲十足,不但提高了收入,渔业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村里乃至全区的经济发展。
1953年2月,上级安排爷爷任西原村党支部书记。1954年3月,响应党中央号召,爷爷带领十几户农民在村里办起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掖南县虎头崖区率先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3月,上级撤销掖南县,与掖县合并,组建新的掖县。上级确定了“以大村带小村,共同提高社员生活水平”的指导思想,将西原村和虎头崖村的党组织阶段性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党支部,发展新党员来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实党员新鲜血液。经过一年多时间,极大地促进了这两个村的经济快速发展。
掖县成立之后,全县迅速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大抓农业生产,大搞整地改土,发动户户养猪,集体发展大牲畜,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面积。经过艰苦奋斗,村里的农业设施条件大大改善。1958年7月,全村粮食空前丰收,小麦亩产达到500多公斤,这在当时地处山岭海滩自然条件差的村庄,是十分罕见的。掖县县委、县政府派时任县委副书记专程到西原村抓点,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1972年,64岁的爷爷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了下来,圆满地完成了3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光荣使命。
三
现在的虎头崖海边矗立着一块巨大的“海上长城”石碑,那里有1975年掖县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修建的长约40公里的海潮坝。早在1956年,爷爷就以其远见卓识,为了防御海水入侵,防风防潮,保护周边环境,更为了海边乡邻的安危,在西原村北沿海筑起了数华里的“绿色长城”——黑松林带。其间,他不顾自己残疾的身体,天天拄着拐杖,拖着伤腿,忍住疼痛,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夜以继日地发动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在海边建起数百亩防风林。
如今,每年夏天,我们全家一起去虎头崖海岸防潮坝的“海上长城”游玩,路过海边爷爷亲手种下的数百亩防风林时,我就格外怀念爷爷。一边闻着沁人肺腑的槐花香气,一边听爸爸回忆往事,我也好像回到了从前。记忆中的爷爷,一直拄着拐杖,左腿始终包扎着白色的纱布,覆盖着那个永不愈合的弹孔。每次妈妈和姐姐们给他换药的时候都有不少脓血流出来,但爷爷咬紧牙关,强忍疼痛,从不吭声。身负如此严重的伤痛,一点没有影响爷爷为村民操劳、为生产奔忙、造福一方的坚强意志。他说,党员干部就是要起带头作用,腿瘸了,拄上拐还能走。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1983年5月13日,爷爷与世长辞,享年75岁,永远长眠在碧波荡漾的大海边那片温暖的、他曾经战斗过的黑松林里。每年清明节和寒衣节,父亲和叔叔都会回乡祭奠。西原村的父老乡亲们都会说起那个带领他们艰苦奋斗、摆脱贫穷的“老书记”,相信爷爷九泉有知,定会欣慰。
我为有这样的爷爷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也会将爷爷的故事讲给我的儿孙后辈们听,将爷爷艰苦奋斗的精神,将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