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与剧情的双向奔赴:

中国杂技剧向“新”而行

2025年01月10日

2021年1月,杂技剧《天鹅湖》在福州上演。

新华社发

2024年12月,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天山雪》《先声》两部杂技剧榜上有名,令业内倍感振奋的同时,也让这一艺术形态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2004年,我国原创杂技剧《天鹅湖》首演,将精湛的杂技技艺和芭蕾动作融入经典故事中,这部剧凭借绝美的艺术表现力,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捧,也开启了中国杂技的“剧”时代。

以此为起点,广大杂技工作者立足传统、守正创新,创作出一部部优秀杂技剧作品,赋予杂技这一古老艺术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

杂技剧拥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如何更好地融“技”于“剧”,推动杂技剧创新发展?近日,在中国杂技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廿载芳华·奋进新程——中国杂技剧20周年主题研讨会”上,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从单纯的技巧展示到综合性艺术模式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国杂技用超越常人的技艺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激情,深受百姓喜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杂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魏葆华表示,杂技先后经历单一节目、主题晚会、杂技秀等表演形式,基本都以技巧展示为主。

“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持续提升,单一的技巧表演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艺术的更高期待。”魏葆华说,杂技工作者开始尝试突破传统表演手段和表现形式的限制,融入叙事手法,运用叙事结构,赋予杂技艺术更多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杂技剧应“势”而生。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创作杂技剧超过300部,涌现出《天鹅湖》《渡江侦察记》《桥·家》《聂耳》等一批佳作,让观众欣赏到精彩刺激的杂技技艺,同时也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精神力量和情感共鸣。

融“技”于“剧”提升艺术内涵

在专家看来,杂技是一门肢体表演艺术形式,在叙事方面存在短板。而杂技剧不仅要有故事,更要用杂技语汇讲故事。

“杂技剧的创作必须将杂技技巧融于戏剧结构中。”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杂技团原团长俞亦纲认为,既要突显杂技艺术的本体技巧,也要有合乎逻辑的剧情,以完美的舞台呈现为目标,创新表演语汇,使“技”与“剧”合而为一、相得益彰。

经过不断实践,杂技剧从最初的技巧与剧情“两张皮”拼贴,逐步探索出“技巧要为剧情服务,剧情要为技巧提供空间”的创作理念。

在杂技剧《天山雪》中,修建中巴友谊公路一幕里,演员在空中以连续翻滚和转体腾飞技巧,把在悬崖峭壁艰难开凿炮眼的场景演绎得惟妙惟肖。杂技剧《先声》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用高跷、腾空飞杠、爬杆、车技等技巧,巧妙展现了革命英雄与抗战群众的百折不挠。

“杂技、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让杂技剧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风格,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和观赏性,成为舞台上别具一格的美。”中国杂技家协会顾问张红表示。

推动杂技剧创新发展

《战上海》再现上海解放前夕的历史时刻、《呼叫4921》讲述公安英雄事迹、《化·蝶》创新演绎流传千年的爱情绝唱、《梦之旅》让海外观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20年来,杂技剧以鲜明的叙事性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之美。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好杂技语汇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杂技剧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杂技剧对演员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俞亦纲认为,杂技演员要通过肢体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表现心理节奏等。然而,不少演员与此仍有差距。“期待更多的杂技演员从舞台技巧展示者转变为舞台综合艺术的表演者。”

魏葆华建议,应进一步提升杂技本体叙事能力,选择适合杂技艺术表达的题材,设计具有杂技叙事能力的情节,通过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的叙事元素,让观众能够通过杂技剧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真正实现“技”与“情”的完美融合。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表示,杂技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创新精神和包容心态,在主题意涵、表现空间、风格样式等方面继续拓展,推动中国杂技剧在原创性、创新性和艺术性上取得更大成就。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