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张荣起
在栖霞,常有人提及牟林郝李四大望族,此说见诸文字的频率极高。栖霞市内共有220余姓,此四姓缘何被称为望族?近期,应《地名里的百家姓》主编约写《栖霞牟林郝李四大望族概述》一文,才静下心来思考其原由并查找相关资料。
望族之:牟氏
四大望族,牟家为首。
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牟敬祖以岁贡身份来栖霞任主簿,卸任后,因贫病交加无力回湖北公安老家,落籍栖霞蛇窝泊镇南榆疃村为民。此后几世单传,过着寄人篱下、备受歧视的动荡生活。直到第七世牟时俊先后生了8个儿子(被称为“老八支”)。为改变贫窘状态,牟时俊发愤图强,“延名师,课诸子”,并立下“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的家训,督导众子成才。结果8个儿子中有6个取得功名,其中第六子牟道行,于明万历辛卯年中举,先后做过河南宜阳县知县、直隶省真定府同治(副治府)等官职。知宜阳县期间,因政绩显著,被誉为“神君父母”,祀七贤祠。
由此可知,牟氏家族成为望族是从第七世牟时俊“白手起家”开始拉开序幕的。
牟氏第八世的弟兄们取得功名后,家道扶摇直上,离开繁衍几代的蛇窝泊镇,到栖霞城南门里新建住宅,后不断扩充,被称为牟家大厅。第九世在此基础上又上一层楼:堂叔兄弟共27人,20人取得功名,其中牟道行之长子牟镗,秉承祖、父两代遗风,自幼嗜学,敏锐思辨,曾出任沾化县训导。他又生8子,被称为“小八支”。为教子成才,他亲自授课,敦励鞭策。牟镗本人终生乐善好施,逢荒年,煮粥赈饥,平日在家中善待下人,其夫人郝孺人也效其行,对晚辈颇有影响。
其子牟国珑做直隶省南宫县知县,勤政爱民,为官清廉,以薪俸代灾民垫付皇银,赢得当地百姓的普遍赞誉。后因秉公执法,触犯了某京官的利益,被罗织罪名,解职归田。回到栖霞后,牟国珑用学生资助他的盘缠和安家费余款在城西建起悦心亭,与子侄吟诗论文,一心扑在耕读、持家、修身处世上,经过多年琢磨,撰出“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春联,并请高人镌刻在大门上,世代传承,日久形成牟氏家风。为使这一家风久盛不衰,牟国珑的长兄牟国玠晚年撰成《体恕斋家训并序》《体恕斋家训规则并序》等家规行则,共含“敦伦”“修身”“笃学”“取友”“为善”等十八训,涵盖了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牟国珑之嫡孙十二世牟之仪,因分居离开悦心亭,偕妻林氏及儿女徙城北的古镇都村另起新屋,开启了牟氏庄园的第一幢住宅,这位奠基人便是后来以牟氏庄园庄主而闻名的牟墨林的亲祖父。
牟墨林时期,牟家在仕途功名方面已显赫于世,名声远播。自清顺治年间开始,100多年来,牟氏子弟考中进士的有9人,其中不乏像牟道行、牟国珑等口碑极佳的好官,江苏睢宁县县令牟悫被百姓传称为“江南第一清官”。不仅如此,牟家人也不乏以诗文著称的饱学之士,像牟愿相、牟庭等均以著述享誉四方。然而,十四世身为太学生的牟墨林并没有把他的聪敏用在求取功名上,而是对土地情有独钟,以毕生之力,打造成富甲胶东的地主庄园。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知县方传植欲在县城南门里建造一所霞山书院,召集乡绅募捐,牟墨林率先捐出“制钱五百千”,继而牟相翼慷慨献出城南门里的祖传遗产察院府,乡绅紧跟其后,纷纷捐献,一座为教育事业发挥了100多年作用的霞山书院旋即建成。牟家带此头,既是被公认的善举,也是一个望族地位的彰显。
望族之:林氏
纵观四大望族,具体发展过程大同小异,关键人物各有千秋。
林家原在福建莆田就是名门望族,始祖林德实进士出身,北宋太祖年间出任登州府刺史,落籍栖霞蛇窝泊镇东荆夼村(时属蓬莱县阳疃镇),后因族谱遭毁,昭穆失序,辈序失考,故林德实被尊为始祖。以德实公的十世孙林瑄、林淑载为栖霞林氏一世祖。此前林氏家族的经历与业绩也随之失考,这可能也是人们对林氏望族了解不多而又渠道贫乏的缘由所在吧。唯一可供考究的是,栖霞城内,位于旧县衙大门以西、挹爽街以南,坐南朝北的林氏宗祠,俗称林家大厅。大厅何年修建失考,只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福建莆田同宗举人林从桂调任栖霞知县,翌年集资修葺老旧的林氏祠堂,从其规制及大门和祠堂门旁镌刻的两副楹联可以窥见林氏宗人业绩辉煌的一面,两副楹联分别是:“历唐宋元明百二进士三及第,自高曾祖祢十七宰相五封侯”“宋时籍栖邑已经三十六辈;历代受皇恩衣冠继世至今五百年”。由此可见其莆田望族盛名,历史悠久。
林氏人丁茂盛,仅在栖霞域内就有12531户,分布在16个乡镇(街道)279个村庄,5万多人口。从文石村村碑所载可知,十二世林恂始建该村。碑文如下:“《栖霞林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宋朝进士林德实之十二世孙林恂由河崖村(今荷叶村)迁来定居,因金子顶上有一黑石,冬不存雪,金子顶向西南延续的余脉尽处,亦有一块黑石,也不存雪,人称温石,村以石名。自林恂始,三代出仕,文人辈出,遂于清道光年间,更村名为文石。”栖霞有记载的明代7名进士中,林氏林蔚名列其中,牟林两姓始祖均落籍蛇窝泊镇,故蛇窝泊史上有书香之镇一说。
望族之:郝氏
郝姓祖籍直隶府枣强县。明洪武三年,郝明远携家眷自莱州迁栖霞城居住,是栖霞郝姓的始祖。因其持家得法,督导子孙有方,很快在城内立足。从四世郝经以廪膳生开栖霞郝氏优学仕进之先声,此后辈辈功名榜上有名。六世郝洁明万历丁丑年考中进士,是郝氏家族首登此大榜,也是有记载栖霞四大望族的第一个进士。第八世郝晋官至明末兵部尚书,钦加太子太保,是栖霞明清两名从一品大员之一(另一名是牟恒)。郝晋自幼聪颖好学,效古人囊萤映雪精神,燃香头读书,过目不忘,明万历、泰昌年间两次入艾山庵读书,轶闻奇出,故事至今有闻。十多岁赋红叶诗,被人们传为神童,仕途更是步步擢升,从四川巴县知县做起,至明末已成朝廷的中流砥柱。郝晋先后为明、大顺、清都做过事,志典屡屡入传。
栖霞城内原县衙以东,迎旭街南北,各有一处五进四合院的郝家住宅,北郝宅的主人就是郝晋,出仕前在此居住。崇祯十四年(1644年),郝晋命仆人回栖霞在交毛山左边置官宅一处,建楼房8栋,“郝家楼”由此而得名(今属松山街道)。南郝宅,堂号晒书堂,书房叫双莲书屋,一听就知道宅主不同寻常,是个有故事的人。的确,他是大名鼎鼎的郝懿行。郝懿行官职并不高,只做过三年实职的江南主事,几乎以毕生之力研读经典、搞著述,在学术方面登峰造极,将人称辟邑的嵎夷之地——栖霞,推向文化高地。
郝懿行出生于家境殷实的书香之门,郝家第十五世孙,曾祖父监生,祖父庠生,父亲两举优行岁贡生。他生此环境,受到父亲的严行督责,循循诱导,并屡聘高师教诲,自身又具百读不厌的韧性,博览群书,寒暑不辍。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30岁时,在丙午决科大课中,斩获第一,被山东学使赵鹿泉誉为“栖霞四杰”之一(另三位是牟庭、牟愿相、刘曰义),以优贡生入太学,31岁中举人。42岁中进士,任户部额外主事二十余年。久居闲职,使他失去了在政坛上发挥才智的机遇,却成全了他成为经学大家、训诂大师,从而立之年启笔,一生著作等身,收入《郝氏遗书》31种,214卷,已刊而未被收入《郝氏遗书》的4种,11卷,未刊书目约27种。历14年而告成的《尔雅义疏》力作一出,惊世骇俗,朝野关注,自古至今均被认定是《尔雅》训诂系列中最完美的版本。
望族之:李氏
有关材料显示,明、清两朝栖霞县共出文武进士36名,其中牟家10名,林家4名,郝家3名,李家5名,共22名,其他姓氏14名;全县共出文武举人111名,其中牟家24名,林家31名,郝家4名,李家10名,共69名,其他姓氏42名。四姓占了极大优势,其中李氏家族,不仅中榜人多,名流也多,尤以李唐裔祖孙三代最为著称。李唐裔,一门父子双进士,官清名正,流芳后世。
据《古阳疃镇李氏族谱》记载:明初,始祖李成携妻王氏由青州宏门村迁居栖霞城。经600余年繁衍生息,其人口已分布到栖霞周边五县59村,任职岗位遍布全国。
李唐裔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出生于李氏家族分支之一的西林村。父母为人淳厚,仗义疏财,李唐裔自幼受到“孝悌治家”“儒理修身”的熏陶及严师的调教,经纶满腹,一身正气。清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十四年(1657年)联捷进士,是李氏家族第一进士,也是栖霞清代的第一个进士。李唐裔被授陕西平凉府推官,任职数月,就因秉公执法,除暴安民,赫赫有声。在职6年,曾9次被推荐升职。顺治十一年(1654年)受诏任兵部职方清吏司督捕主事。康熙三年(1664年),升迁礼科给事中(与御史同为谏官),仅当年正月至六月就连上四道奏疏,阐奏安邦治国的一系列主张,受到朝廷的倚重。后因牵头弹劾鳌拜,被权压满朝的鳌拜罗列罪状,欲判逆党治罪。幸蒙康熙的睿智庇护,才以省亲为名辞官回乡。后康熙扳倒鳌拜,李唐裔力辞诏书未出,被皇帝破例授一提督虚衔,“节制登、莱、青三府军务”。
李唐裔虽不出任实职,但以他刚毅的秉性,爱管乡间不平之事,凡地方所宜兴革,他必悉言当道,官民倚重。康熙十一年(1677年),《栖霞县志》成书时,李唐裔应邀撰写序言,其文笔催人泪下,其中历数栖霞百姓在兵祸中,“筚路蓝缕”“村木濯濯”“衣食不赡”“民穷财竭”“土地则屡易其主”“户口则万余者今只三千”等民不聊生的现实。
李唐裔在官场所表现的执着、耿直,也常用于家人,对弟弟唐祚想走捷径做官的现身说法,对儿女处世的以身作则、精心调教,均有极好的效果。其第四子李日更高中进士,被朝廷擢拔为翰林院检讨,旋任北直同考试官。雍正二年(1724年)受皇帝亲自诏见,授贵州贵东粮驿道,例授中宪大夫。李日更肩负特殊使命至黔省,铲奸除弊,为国库挽回亏损,令边防取得安宁,为朝廷立了大功,给家族争得荣耀。
走笔至此,笔者在想,自宋朝以来,四大望族同其他姓氏一样,相继落籍栖霞,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寻常日子。数百年后,历经数代人砥砺前行,跌宕奋争,方走向繁荣和发达,以至成为众望所归的名门望族。
参考资料:清康熙版《栖霞县志》《栖霞牟氏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