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李逵“双献头”

2025年01月19日

焦辰龙

改编,是指经过一番劳作,把一种作品改写、制作成另外一种体裁的作品。例如:把一部小说改编成戏剧、电影,或者是电视连续剧。改编不是“炒剩饭”,是再创作。改编得好,可以使新作与原著相映生辉,相映成趣。如根据巴金的短篇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都是改编成功的典型范例。而改编得不好,则会让原著受屈,使明珠蒙尘。这方面的案例也很多。

根据小说《水浒传》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总体上说是成功的,但也有个别地方马失前蹄,过招乏力,使白璧凸现瑕疵,给观众留下遗憾。例如,在电视剧《水浒传》中,不见有李逵“双献头”一场戏,这让人很有遗珠之憾。

李逵“双献头”的故事,在小说《水浒传》之前,先见于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梁山泊李逵负荆》,这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颇高的一个戏。剧本写两个贼汉冒充宋江和鲁智深,抢走了杏花庄开酒店的老王林18岁的女儿满堂娇。李逵听老王林一说,真以为是宋江所为,便提着两把板斧来到聚义堂上,先是砍倒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又要去砍宋江,多亏众人拉开。待到弄清事情真相,李逵负荆向宋江请罪,并亲自下山抓住强抢民女的歹徒,将其押回山寨。

李逵大闹聚义堂,显示了他的莽撞、天真和嫉恶如仇;负荆请罪,则表现了他的直率、勇于承认错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李逵的英雄性格和他独特的个性。这种容不得侵害人民利益的英雄本色,不只是李逵一人所具备,它是梁山好汉所共有的。闹山和负荆的描写,最根本的意义正在于表现这种梁山英雄的本色,表现他们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到了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负荆》的故事略有不同,占的篇幅也不多,只有半回“梁山泊双献头”,但其意义是一致的。在主要篇幅是描写梁山好汉打家劫舍的《水浒传》中,这半回书闪耀着它独特的思想光辉。

电视剧《水浒传》比之小说有许多独到之处,有些地方还增加了一些情节,特别是武打场面,这都是好的;但却把李逵“双献头”这一情节给删去了,这不能不说是对《水浒传》的思想意义的削弱。

在改编时,必然要对原著的情节进行一些删削和增加,使其适合在新的体裁中表现出来,并在原著的基础上使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来一次螺旋式的上升。但是删削也好,增加也罢,改编者都要先吃透原著的精神,一切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而不能削弱人物形象或是游离原著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