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春联写起来

2025年01月22日

蔡华先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喜庆的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让年味儿更浓更醇厚。

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传承了上千年的重要年节符号。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的桃符是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上面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用于驱邪避灾。到了五代时期,后蜀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这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宋代时,桃符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作《元日》,描写的就是那时人们过年时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情景,其中之一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贴春联。

到了明代,春联正式被称为“春联”,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和祈求幸福的重要载体。至今还流传着明太祖朱元璋与春联有关的一个民间传说。

朱元璋在位时,曾特别下令要求金陵的每家每户在大年除夕之夜必须在红纸上写好春联并悬挂于大门之上,以示吉祥喜庆之意。相传这晚朱元璋微服私访,见所到之处都张贴着鲜红的春联,自然十分高兴。后来走到一处,却见门上没贴春联,朱元璋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屋主是一屠夫,不识字,也请不到别人帮忙。朱元璋听后,大笔一挥,写下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时传为佳话。

直到今天,过年时年货多买一点少买一点没有什么太要紧的,但过年的春联必不可少,红彤彤的春联一贴,那过年的气氛马上就充盈起来,庭院生辉。春节串门,不管走到哪里,每家每户,迎面看到的都是那一抹红彤彤的喜庆春联,渲染着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只不过,因为时代的不同,早些年,在农村,人们识字不多,大多是请人写春联。如今,机器印刷出来的春联更受人们的青睐。刚进腊月门,年味就开始在大街小巷里慢慢发酵着,逐渐地浓厚起来,集市上、商场里都摆上了春联。送春联的、买春联的,不管是都市还是乡村,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为自家选一副称心如意的春联。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于我来说,更喜欢自己写春联。我一直感觉,春联还是自己手写的才有味道。春联,要表达自己的期待、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祝福,这种心情又岂是一副印刷的春联可以代替的?看看满大街那种印刷的春联,装帧气派,色泽光亮,但内容大多俗套,千篇一律,看多了,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书法水平并不高,但是,我还是喜欢自己构思、自己书写春联,个性化的春联才更有意味。

如今已进入腊月,很快就要过年了。我也早早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的春联。

火红的春联纸裁起来,浓浓的墨汁倒出来,提笔凝思片刻,落笔成书,转眼之间,春联就摆在了地上。

瑞日芝兰光甲第,春风棠棣振家声。春联,是笔尖上历久弥香的年味,是民俗中传承千年的宝藏。其实,过年过的就是一种气氛,过出自己的风格来。火红的春联自己写,这样的春联才最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