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年画

2025年02月05日

康勤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元日》诗,其中便有年画的影子。

早年每逢赶年集,母亲都会虔诚地买回家一张大年画,年画上面印着一个粉嘟嘟的胖娃娃,胖娃娃手里抱着一条大鲤鱼,寓意年年有余。紧接着,母亲还会掏出用小手绢包裹着的皱皱巴巴的零钱,摸出几毛几分来,虔诚地请上一副威风凛凛的门神,过年的时候贴在大门上,让“门神”保护家宅安泰,保佑家人四季平安。“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过去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过去无论是在城乡,人们常说“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那时每逢过年,即便是生活困难,人们也会买一张年画贴上,图个喜庆,也讨个吉利。

年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门神画,最早称“门画”,古书《荆楚岁记》《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均有年画的记载。年画因为一年才更换一次,故称之为“年画”。

说起年画,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故事。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他在梦里常常听到鬼哭神嚎的声音,以至于让他夜不成眠。这时,他的两员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日夜全身披挂地站在他就寝的宫门两侧,为他站岗放哨,宫中自此平安无事。后来,李世民为感念二位大将的辛劳,命画工将他们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之为“门神”,并流传至今。

在我国,历来对年画有着多种多样的称呼。譬如,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清代文人李光庭在文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而定名。

历史上的年画,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传奇故事、民俗生活、耕织情境或时事新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宋代的《四美图》,被人们视为年画的始祖。明清时期,我国的木版年画迎来了鼎盛期,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杨家埠年画、武强年画、桃花坞年画和佛山年画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年画曾以形象代替文字,雅俗共赏,给识字不多的妇女儿童、劳苦大众起到了普及知识的教育作用。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挂角读书》、苏州桃花坞的《耕织图》、河南开封的《文王访贤》等等,使人们在无声中汲取了内容的“善”与形式的“美”。

过去,尤其是在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慢生活”年代里,一张张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年画,恰恰成为了一种既“美”又“厚”的表达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如今,我国传统的年文化正逐渐走出国门,可以预见,像杨家埠年画、杨柳青年画等标志性的春节文化符号,必将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