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张凤英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热闹的年味不仅是吃吃喝喝,不仅是鞭炮声声,更有乡亲们挨挨挤挤地在我家门口求对联的场景。那时候村里的读书人很少,我的两个叔叔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高中生,于是给村人写春联的美差就落到了两个叔叔的头上。那时候,他们给村人写春联都是免费的,有时候还要自己提供红纸。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到,乡亲们就走上门来,求两个叔叔写春联。为了招待客人,奶奶准备好茶水,妈妈准备好糖块。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七里八乡的人都来我家,就连一些识字的学生也来和叔叔们一起切磋写对联的技艺。一时间,我家的小院甚是热闹。二叔和三叔一起组词造句,现场发挥聪明才智,写的对联不落俗套,诗意盎然,乡亲们都很喜欢。有时候三叔还会根据农历年来编词,比如“马蹄驰骋催枯木;羊角扶摇迎巨鹏”或者“马辞留吉兆;羊到送祥光”,横批都是“羊年迎春”。这样的对联格外受人欢迎。我就记得三叔有个对联写了十几副,横批是“三阳开泰”,对联是“喜看神州春灿烂;欣逢盛世舞蹁跹”。
那时候我读小学,是寒假回家过年的。于是,我拿一个小本子,将叔叔们现编现写的春联记下来,一边笔记,一边背诵,叔叔们创作一天下来,我的学习收获也不小了。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精美的楹联还在我的记忆里发光。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看着村里人拿着两个叔叔创作并书写的春联满意地离开我家,我的心里非常自豪,叔叔们也是又疲劳又高兴。他们感觉能够为乡亲们做点事,是幸福的,说明书没有白读。
等我进入了老年,也慢慢喜欢上了楹联,开始搜集名家写的楹联。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楹联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受律诗的影响,非常讲究对仗、平仄和蕴意,是诗歌中的精品之作,又称为“诗中诗”。时至今日,贴春联这种传统民俗已传承了上千年,我们应该留住这种美好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