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漏粉条

2025年02月09日

王金波

大集体时,每年进入冬天,各个生产队便开始安排人收拾粉坊张罗着漏粉条,作为福利分给队里的每户社员。

粉坊一般设在生产队饲养院的屋子里,那里有现成的大锅、大火炕和石磨,而且也十分宽敞。漏粉条的地瓜优选那种淀粉含量高的白地瓜,一般选“百号”地瓜,煮熟的地瓜跟栗子一样粉粉白白,不用水就着吃都难以下咽。

大堆的鲜地瓜冲洗掉泥土后,被放进一个长长的木槽里,一把宽宽的木柄剁刀在木槽子里上下乱剁,整块地瓜被剁成小碎块,再倒到石磨上,边倒边加水。毛驴拉着石磨,很快将地瓜磨成糊状。将地瓜糊倒进大缸里,加水,用力搅拌,尽量释放出淀粉,过滤出地瓜渣。将剩下的淀粉水倒进一个大池子,静置一段时间后,淀粉沉淀凝固,把上层的水分放掉,剩下的就是地瓜粉。

此时的地瓜粉因为含有杂质而颜色发灰,需将里面的杂质剔除掉,继续加水稀释、搅拌,再静置沉淀,剔除杂质。反复三四次,地瓜粉里的泥沙杂质去掉后,得到雪白细腻的纯净地瓜淀粉。此时,将沉淀在池子底部的淀粉铲起来,用棉布包袱兜起来,吊在木杆子上慢慢渗掉水分,一个个大大的雪白的地瓜粉团便成型了。此时的粉团子还有一定的水分,需要把它敲碎后晒干晾透,至此才算备好加工粉条用的淀粉。

将地瓜淀粉放在大泥盆里,慢慢加入温水搅拌成粉团,再进行搓揉。这时,青壮年便可大显身手了,一盆粉上百斤,需要两三个壮汉才能揉得动,粉团揉得好坏对粉条加工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揉好的粉团要软糯,抓起来成条,放下成团,不沾手,不结块,没有面疙瘩,这样做出来的粉条才能不易断、有韧劲,没有结块的白粉疙瘩。

漏粉是在一口沸腾的大铁锅上,一把大大的漏瓢悬吊在锅口上方一米左右,漏粉的男人坐在椅子上一手攥着漏瓢,另一个人负责抓起一大块粉团放进漏瓢。椅子上的人左手攥瓢,右手握拳使劲敲打着漏瓢里的粉团,稀软的粉团从漏眼里拉成长长的条状流进沸腾的大铁锅里,翻滚几下变成半透明状的粉条子漂浮上来,一瓢粉团子漏完,另一块粉团子续上。铁锅旁边有人拿着两根长长的木筷子把粉条从锅里捞起来,放进一边的凉水盆里,冷却后的粉条不黏连且成型。然后,用木杆挑起来垂成六十厘米左右后扯断,拿到空地上搭好的架子上晾晒。这个工作往往需要四五个人配合,一环接一环,哪个环节都不容半点松懈和出错,否则一锅粉条就会变成面坨坨。

在开阔的场地上,用木头搭起几排晾晒粉条的架子,粉条杆子横在木架子上,架子下面铺上袋子防止碎粉条掉在地上。阳光好的时候,一般四五天便可以晾干入库。年底,会计计算出成本后,按人口一家一户分上几斤,以后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熬大白菜或者熬萝卜丝时,加上那么一把粉条,缺盐少油的大菜便会变得美味许多。

漏粉条的时候正是学生放假的时候,我们喜欢成群结伴地围在粉坊旁看热闹,胆大的孩子趁大人不注意,抓一把掉在袋子上的粉条欢快地边跑边往嘴里塞,大人则在后面半真半假地责骂几声。我同学的父亲在粉坊烧灶火,有一次,我俩去粉坊看热闹,同学的父亲从灶火里掏出一块黑黢黢的东西掰开分给我俩,吃起来香香糯糯,回味无穷。当时,灶火里烧的是苞米芯子,我一直以为那就是苞米芯子烧完后变成的。以至于回家后,看到母亲用苞米芯子烧火做饭,我就在烧灰里使劲扒拉,最终却没有找到那黑黢黢、香喷喷的好吃的。一问母亲才知,那黑黢黢的东西是一块烧熟的粉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