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革命摇篮的永远记忆

——《西障郑家村志》读后

2025年02月10日

冯宝新

人们常说:读好书如品香茗。近日,重读由烟台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和莱州市平里店镇西障郑家村编写的《西障郑家村志》,让人就像手捧一杯值得反复品味的新茶,回味无穷。这是我读所有村志中感觉最好、受益最大的一部。

该书由省、市两级对史志研究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参与指导,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了西障郑家村的百年奋斗史,传承乡土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怀。因其权威可靠、体例严谨、特色鲜明,该书入列“齐鲁名村志”“烟台党史学习教材”,成为解胶东革命历史的读本。

志书在很多人眼中,就像一个古董,沧桑凝重,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西障郑家村志》却不同,封面封底是惹眼的红色,封面上有“齐鲁名村志”和“烟台党史学习教材”字样。封面下部是套印的一幅雕塑照片:在党旗引领下,革命志士冲锋陷阵的战斗场面。红色基调的封面,鲜艳温暖、明朗大气,一改很多志书封面暗冷色调的呆板面孔。

志书主体部分第一章是基本村情,分“建置沿革”“区位交通”等节,详细记述该村落由来、沿革变化、姓氏人口数量以及村级组织发展历史。第二章以红色西障郑家为题,分“革命摇篮”“地下医院”“抗战小学”等7节,记述西障郑家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历史。

从志书里知道,战争年代该村就是进步青年聚集地,是胶东革命先驱郑耀南故里,是掖县共产党组织、革命武装、农民运动的策源地,是掖县党组织自创建至抗战初期的领导中枢。1929年冬,该村成立了掖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小组,接着成立郑家村农民协会,延及全县,凝成一股革命力量。1930年秋在该村成立的中共掖县县委是掖县最早的党组织,是胶东大地的早期县委之一。1930年底,在该村创办的党刊《红星》是胶东第一份中共县委党刊。1932年,在该村成立的中共掖县县委特务队是胶东早期中共武装力量。1942年冬,西海军分区卫生所在该村及周围各村秘密建立地下医疗区——西海地下医院,使2000多名伤病员重返战场等。志书通过这7节记述,再现了红色西障郑家成为胶东革命摇篮和革命中心的艰难发展历程,表现他们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

西障郑家是革命摇篮和胶东革命圣地,那么这个革命摇篮是谁创建的?第三章就回答了这一问题:革命先驱郑耀南是胶东抗日根据地奠基人。

编纂者采取单独立章前置的方法,拿出一章专门为革命先驱郑耀南立传,以彰显他革命的光辉事迹。在本章中,编纂者设“投身革命”“转移多地坚持革命”“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创建掖县抗日民主政府”等11节,采取人物传记形式,详细记述郑耀南为创建革命摇篮、建立胶东革命根据地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体现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

郑耀南敢为人先,始终活跃在胶东革命斗争的第一线。编纂者采取以事系人的手法,真实客观地记述了郑耀南38年革命战斗的一生,事迹感人,形象丰满。读者读后对他革命的一生有了全面了解,一个活的“郑耀南”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特色是一部志书的灵魂,《西障郑家村志》就是一部特色鲜明、可读性非常强的志书。

该书主体结构分为基本村情、红色西障郑家、郑耀南、乡村振兴、草编艺术、乡村记忆和人物等共10章。用篇目反映村情特色,主要表现在编纂者使用前置法立目,以充分显示地域特色在篇目设计中的突出地位,吸引读志人的眼球。

红色革命摇篮和最早革命根据地是西障郑家最突出的地域特色。编纂者为了突出这一特色,升格立章处理且前置到第二章显著位置。《西障郑家村志》升格立章的还有“郑耀南”一章。基于他对胶东革命斗争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在胶东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编纂者怀着敬仰之情,在修志时设专章为他立传,单独升格为一级类目,从生平、革命生涯到最后病逝延安,作了全面详细记载。编纂者秉笔直书,呈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革命先驱形象。

内容上体现地域特色,更是精彩纷呈。编纂者坚持与时俱进,用“乡村振兴”一章,分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四节,在志书里作了真实客观记录。目前,很多村庄没有修志,2017年以前已经修志的大都没有收录这一内容,而该志则对该村乡村振兴工作作了真实记述,与其他志书相比,其特色不言而喻。

草编本是民间工艺,如果入志,一般只是放在“民间艺术”一章里,作为一节记述,且只能放在二级类目上。而草编,以莱州草编为代表,并尤以西障郑家草编最具典型性、知名度大。编纂者为突出这一特色,将“草编艺术”单独立章,设立了“西障郑家村与莱州草艺品”“国家级非遗项目‘草编·莱州草辫’技艺”“草艺品应用”三节,记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发展源头、壮大过程、创名牌、申报“非遗”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草制品品种类型及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读者读后对莱州草编艺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另外,该村的葫芦和木板烙画、崂山灯、糊虚棚等民间民俗艺术也具特色,编纂者也单独设了一节记述入志。

村志是对乡土文化的回望与致敬,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西障郑家村志》独树一帜设立了“乡村记忆”一章,安放乡情乡愁。“乡村记忆”章共设9节24目,依次记忆了村里的手艺人,记录了粮食加工中的“石碾、石磨、石臼”三大件,记录了麦收中的“拔麦子、摁场院、打场、脱粒”,记录了秋天收玉米的农忙场景,也记录了村中的“东家庙、西家庙、南庙、北庙”四大庙宇,此外对村里的粮库、篮球队以及歌谣也都有记录。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过往忙碌但充实的岁月、温馨的乡村画卷,让人不禁沉醉于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美好。在《西障郑家村志》的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那些勤劳朴实的村民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在街头巷尾谈笑风生的声音,感受到那份淳朴而真挚的乡情。翻开村志,那些熟悉的地名、人物、故事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让西障郑家人也包括读者在繁忙之余能够静下心来,回望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

《西障郑家村志》特色是多方面的,是编纂者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立章升格,突出安排。《西障郑家村志》为了彰显“地方特色”,在志书篇目设置上适当打破“科学分类”的一般规则,在纲目设置、内容编排中对重点特色内容作必要的“升格”“前移”处理。如“草编艺术”,对于西障郑家来说不仅是一门民间艺术,而且是该村闻名的土特产、农民致富的来源和经济支柱,是该村地情特点。编纂者把其从“民间艺术”一章里拿出来,升格处理单独立章;在内容上设3节12目,不惜笔墨重点记述,读者阅读该章,对莱州草编艺术的前世今生有了清晰了解。

重点篇章,从详记载。革命先驱郑耀南是该村的骄傲,也是中国革命的骄傲,突出红色主题,该人物传记用了54个页码,占该志总页数的21.2%,并在传记里配有郑耀南照片、用过的部分课本、郑耀南手迹、玉皇顶起义地址、起义使用过手枪等48幅图照,以图补文或以图证文。

特色内容,多维反映。编纂者在内容安排上,不仅对地方特色从详记录,而且进行多维度反映,即通过概述、分志、大事记、附录等志体进行多角度呈现。红色革命基调是该志最突出特色,如序言分序一和序二。序一是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上将专为该志出版亲笔作序,撰文回忆他在掖县一带战斗岁月与西障郑家村深厚情谊。

巧用图表,艺术加持。无图不成志,是志必载表。《西障郑家村志》科学合理地运用“图”“照”“表”这一体裁。志书主体部分10章,每章都根据内容配有大量图照,如“乡村记忆中老三件”配有石碾、石磨、石臼老照片,记忆中打麦场配有晒麦子照片等,图随文走,文因图兴,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使志书省去了许多繁文,起到了文约事丰的效果。《西障郑家村志》共22万字,用照片、图、表等多达300多幅(个),既调节美化版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还增强了村志的存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