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和烟台青香蕉苹果

2025年02月10日

蔡华先

唐殿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一百多年前居住福山绍瑞口村,正是他通过嫁接培育出了享誉大江南北的烟台青香蕉苹果,开创了中国本土培育现代苹果品种的先河。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绍瑞口村的青香蕉苹果驰名中外。中国工程院院士、苹果专家束怀瑞教授曾说:“烟台是中西苹果杂交的发祥地。”而中西苹果第一次杂交之地,就是绍瑞口村,其始作俑者就是唐殿功。

青香蕉苹果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古代有一种与现代苹果十分接近的种属,通称“绵苹果”,品种多样,有柰、花红、林擒、频婆果、平波等名称。白居易有诗云:“花含春意无分别,物感人情有浅深。最忆东坡红烂熳,野桃山杏水林檎。”山东气候适宜,到明代万历年间,福山已广泛种植苹果。万历四十六年(1618)《福山县志》就记载,福山境内栽培有“花红”等品种。万历年间的农书《群芳谱·果谱》中有“苹果”词条,称“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专家认为这是汉语中最早使用“苹果”的发端。不过,这时的苹果全是本地苹果,也叫“绵苹果”,果子质量较差,果肉绵软易烂,汁水也少,吃起来口感欠佳,也难以储存。古代典籍中有记载说:“煨熟食之,味与栗无异。”

19世纪70年代初,在毓璜顶东南的一片山坡上,出现了一座果园——广兴果园,果园的主人是来自美国的传教士倪维思。在《山东果树志》一书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1861年6月,美国传教士约翰·倪维思受长老会派遣,由上海来登州(今蓬莱)宣教,后因妻病重,于1864年返美就医。1871年再度来烟台时,带来了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大樱桃和欧洲杏等多种果苗,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创建广兴果园。”这些西洋水果不论品质还是口感都优于当地水果,逐渐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apple,当地人是见所未见的,因其形貌与当地原生苹果树很像,于是就借用“苹果”一词名之。由此开创了中国苹果栽培的新纪元,从此烟台苹果的历史开始改写,烟台成为我国栽培现代品种苹果的发祥地。

1899年,经常到烟台出售农副产品的福山绍瑞口村农民唐殿功,路过毓璜顶东南山的广兴果园时,发现园里的苹果树结的果子又大又香。唐殿功是个有心的青年,他心里想:能不能把它移植到自家的园上,叫自家的苹果树也能结出这么好的果子呢?

后来,唐殿功如愿弄到了几根苹果枝条。

至于他是如何得到广兴果园的苹果树枝条的,在民间有几种不同的传说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唐殿功在经过广兴果园的时候,趁着护园人不在眼前,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果园边上的铁丝网下钻了进去,从树上折下两根果枝,撒腿就往园外跑。在过铁丝网的时候,由于不小心,弄出了响声,被护园人发现,护园人手牵狼狗追了上来。唐殿功一看事情不好,急得浑身出了冷汗。眼看护园人就要来到面前,他急中生智,将两根果枝折了几折,藏到牲口驮子下面,并装着系腰带的样子。护园人来到唐殿功身前,问道:“你在干什么?”唐殿功边系腰带边答道:“我解了下手,不小心碰了你们的铁丝网。”他系好腰带后,从布兜里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递上去说:“先生,请尝尝咱的旱烟,可有劲啦!”护园人没看出什么破绽,就转头走了。

唐殿功剪下的是白龙苹果的枝条。

回家之后,唐殿功把剪来的苹果枝条当接穗,把自家的海棠树当砧木,将它们嫁接起来。三年后,嫁接的果树陆续开花结果,结出的果实形状像猪嘴,果皮呈青绿色,果肉黄白色,香味馥郁,带有香蕉的味道,其品相、口味,既优于西洋苹果,又明显改善了原生苹果的品质。有人建议说,这种苹果颜色青、味道香,类似南方的香蕉,那就取名为“青香蕉”苹果吧。于是,日后享誉大江南北的青香蕉苹果就在绍瑞口村诞生了。

唐殿功为什么不用种子繁殖却要嫁接呢?其实,熟悉果业技术的人都知道,嫁接有比种子繁殖更多的优势。一是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直接用种子播种长出来的实生果树,往往易失去原品种的优良性状。这是因为果树经过异花授粉后,具有双亲遗传特性,后代性状分离,表现良莠不一,失去原母株品种的一致性。嫁接苗的接穗多采自发育成熟、性状稳定的母株,其遗传性状已经稳定,因此嫁接后不会发生变异,能够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因此,大多数果树,如苹果、梨、桃、李、柑橘等普遍采用嫁接方法繁殖。二是能提早结果。用种子繁殖的实生果树开花结果晚,用嫁接繁殖则可提早开花结果。三是增强抗逆性。果树嫁接用的砧木多数是野生、半野生品种,它们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用作砧木可明显增强果树的抗逆性。四是能加快优良品种的繁育。

唐殿功培育出青香蕉苹果后,因为它相较于本地绵苹果的优势,渐渐地,名气越来越大,亲戚和邻居都来要接穗。多年之后,在以绍瑞口村南龙王山为中心数十里的范围内,形成了绍瑞口、旺远、蔡家夼、集贤、夏家5个“猪嘴香蕉”自然片区。自此,青香蕉苹果便在绍瑞口村一带繁衍开来,并一度成为烟台苹果的主打品种。

青香蕉苹果的口味相当独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具有非常浓郁的香味,比别的苹果都要香得多。在家里摆放几个青香蕉苹果,那浓浓的香气可以持续好多天。它的口感,刚摘下来的时候吃是脆的,放一段时间后又是绵甜的。喜欢什么口感就什么时候吃,怎么吃都可以。还有,与其它苹果不同,它成熟之后的颜色也是青的,因此也被称为青苹之宗。

可能唐殿功本人也没有想到,他把剪来的白龙苹果枝条当接穗,嫁接在自家的海棠树上,不仅培育了一个苹果新品种,而且从此开辟了一段历史,让青香蕉成为烟台苹果的一个传奇,让烟台成为西洋苹果与本地苹果相嫁接的发祥地。而唐殿功也因最早让西洋苹果本地化,成了烟台苹果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倪维思把西洋苹果引到了中国,引到了烟台,唐殿功则是主动用西洋苹果对本土苹果进行改良的第一人。

有一点也是唐殿功没有想到的。自从唐殿功引来青香蕉,绍瑞口就开始出名了。村里依靠种植青香蕉苹果,逐渐壮大苹果产业,甚至成为当时福山县的首富村,而周围种植苹果的村子也都逐渐富裕起来。

还有一点也是唐殿功没有想到的,绍瑞口不仅成为新苹果品种的诞生地,日后更成为苹果树管理技术的输出地,为全国苹果种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绍瑞口几十名果业技术人员分布全国,常年在外指导各地的果树栽培和技术管理,为全国果树种植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我曾在绍瑞口村小任教,知道了村名的来历:绍瑞口村,在福山东南10公里左右,明洪武年间建村。因地处小河口,故名小水口。在当地方言中,绍与小、瑞与水发音相近,1938年,取吉祥之谐音改村名为“绍瑞口”。后来的绍瑞口村便以苹果而出名了。但这里能找到唐殿功的旧居么?还真的没有。

但如今的绍瑞口村,专门修建了一座青香蕉苹果的雕塑。这座雕塑,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讲述着青香蕉苹果的故事,告诉人们,青香蕉苹果曾经带火了一个村,让众多乡亲踏上了致富路。让烟台的苹果名扬全国、全世界!

也许,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每一片果园,都是唐殿功的旧居吧?

如今,曾经一度低迷的青香蕉苹果,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为了保护青香蕉这个老品牌,绍瑞口村村委及果农又开始了青香蕉苹果的复兴工程。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青香蕉的再次辉煌。

这,应该是对唐殿功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