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是主角

2025年02月17日

王吉永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从一穷二白起步的艰难岁月。那个时期,粮食、粮食制成品、花生油、副食品及日常生活中的轻纺工业品,都需要持票证按计划供应。

供应副食品的票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居民个人购物证,人们称为小证。另一种是居民家庭购物证,习惯上称为大证。这两种购物证尺寸不一样,大证尺寸大于小证,印刷制作则基本是一样的,都是牛皮纸外皮,里面是一些用很薄的纸订成的小本子。每页印着十几张长条形带有三位数编号的购物票,票上只有编号并没写明多少号用于买什么。每个月初,商业局会公布当月供应什么商品及所需的购物票号码。

小证用于凭票购买按人供应的鸡蛋、猪肉及越冬大白菜等,大证用于购买按户供应的商品,如烧大锅做饭和冬季取暖用煤及火柴、面酱等。大证平日用处不多,可是过年的时候用处就大了,因为过年供应的商品多。每年腊月二十前后,百货店和副食店大门口,都用粉红色的大纸贴出过年供应的商品品种和购物票号码。

为了安排时间去排队买年货,我下班后带着钢笔和本子,到商店和副食品店门口,把供应商品和购物票号码抄下来。那时供应的商品尽管数量不太多但品种特别全,而且都是平日不供应的商品,像碱料子(也叫面碱)每户2两、苏打每户1两、纸包糖块每户一斤、白砂糖每户半斤、干海米每户2两、木耳每户2两、猪头每户1个,若不买猪头可以买5斤排骨,这些商品都是按户供应,需用购物票排队购买。

碱料子、苏打、白砂糖、木耳等可以不买,因为平日用得也不多。备年货,猪头可是主角,那是一定要买的,买猪头的人特别多,不管什么时候去总是排长队。因为只要把猪头烀出来,春节期间若来客就不用发愁没有上桌菜了。

一个猪头出的菜太多了,猪头肉拌白菜、猪口条(猪舌头)拌白菜、猪耳朵拌白菜也行,那时没有反季节的菜,越冬的蔬菜只有大白菜、萝卜和大葱、大蒜,所以拌菜只能用白菜。猪耳朵还可以和着一些烀猪头的肉汤,打个猪耳朵“冻”,也是一道菜。

我每年都买猪头,从来没舍得买排骨,若买排骨烀好后全家人一顿就吃光了,那么用什么招待客人?那时的客人也就是单位的几个年轻人,结伴到其他同事家拜年。有时凑巧你到他家拜年,他没在家,结果他到你家去拜年了。拜年这个小队伍,走到谁家赶上中午头了就在谁家开饭。反正都是猪头快餐,不论猪头肉、猪耳朵还是猪口条拌的菜一律也都是白菜。不管在谁家吃午饭,餐桌上的菜基本雷同。

买猪头要有耐性还要抗冻,腊月早晨的气温是一天中最低的时段,天刚蒙蒙亮副食品店还没上班,我就早早去门口排队。猪头大小不一样,大的是小的两倍,早点去排队或许能买个大点的。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几年我买的猪头基本都是大的。

买到猪头后要赶紧跑向不远处那个冒烟的地方,那里支着一口大锅,下面烧着木柴,锅里面融化了一锅黑乎乎的黄香(学名为松香,老烟台人习惯称之为黄香)。把融化了的黄香浇到猪头上,待黄香稍凉后再把黄香扒下来,猪头上的毛就拔干净了。这道工序只收五分钱的加工费,但是要有耐性,在这里排队的时间比买猪头排队的时间还要长,等拿着猪头回家时几乎已中午了。

猪头拿回家后,要烧一大锅温水,把猪头泡在洗衣服的大铁盆里。如果不泡化冻慢。待猪头化了冻,用刷子和小刀把猪头刮洗干净,再把洗干净的猪头从中间劈开,用温水再泡一两天,把血水泡干净后,再洗一遍才能下锅烀。

猪头下锅后,妻子把用纱布包着花椒大料的料包放进锅里。我只管烧火,锅里的水翻滚了一段时间后,妻子又让我慢慢拉风匣,歇息着烧就行了。我觉得我这个火头军的工作不那么紧张了,就拿了一本书边烧火边看书。妻子一看我在全神贯注看书,左手有一搭无一搭地拉着风匣,立马警告我说:锅里的水一直要保持沸腾,绝对不能把火烧灭了,火若烧灭了猪头可就烀瞎了。

妻子边说边朝锅底门瞅了一眼,幸好火没有灭。我赶紧把书放下,真怕把猪头烀瞎了,因为我不知道把猪头烀瞎了的后果是什么,可能就是不好吃了吧。不过真若把猪头烀瞎了,那排队买猪头和拔猪毛的时间岂不都白搭进去了?每烧一段时间,妻子就掀开锅盖,用筷子戳一下猪头,最后这一次她说:再烧个十分八分钟就行了,火大了猪头就化了,俗话说就是“猪头烂在汤里”。妻子又说:烀猪头有烀猪头的学问,火大了猪头肉就化在汤里了,火小了猪头的骨头就扒不下来。火停了一会儿后,我很轻松就把猪头的骨头扒下来了。别说,妻子对烀猪头还真有两下子呢。

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买什么都不再需要凭票证供应。去一趟超市年货一应俱全,不再把时间浪费在排队备年货上,备年货猪头是主角的时代已成为我们这代人对过往岁月的温馨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