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崔启昌
大年夜的烟花似乎还在眼前,二月二“龙头节”便匆匆来了。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吃棋豆,蝎子蜈蚣要露头……”每年的这个时候,唱不厌、听不烦的童谣之声好像照例颇为悦耳地回荡在老家村子里的街头、巷口和天井里外。
老家人是很看重二月二“龙头节”的。传说这一天是主管云雨的龙抬头之日,也意味着在这之后雨水会渐渐多起来。老家人把农历的二月二称为“春耕节”,也叫“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从二月二开始,老家人便着手准备农耕活计了。
对孩子们而言,过二月二“龙头节”是一件开心的事。我小的时候在村里住,离过“龙头节”还有些天呢,整个村里的同龄小伙伴们就都亢奋起来了,有时大半夜醒来,还会冒冒失失地问爹娘,天亮了是不是就过二月二呀?
小时候盼过二月二,最得意的是能吃到香喷喷、甜滋滋的地瓜棋子。昔时,村人们日子过得大都清贫,豆子和精面不宽裕,用主打口粮地瓜炒棋子过二月二“龙头节”颇为普遍。大人常对孩子们说,豆子炒了吃硌牙,精面做的炒棋子黏牙,只有用地瓜炒的地瓜棋子香、甜、脆。大人们很是认真的“善意谎言”,竟让那些年代一茬茬的孩子们信以为真。生活拮据呀,要不,谁能特意跟天真的小辈们撒这样的谎?
老家人二月二炒地瓜棋子都是家中“女掌柜”忙活的营生。这个营生得分好几道工序。从室内福棚上的地瓜口粮中挑出少疤痕、没冻伤、个头匀称的地瓜,洗净、去皮、切片,继而摆放于早在天井中架好的苇箔上晾晒至软蔫,取下再斜切成大小均匀如拇指肚儿般的菱形块,用草烧文火缓慢烘炒。这期间,心得静、手得慢、续草烧火得柔,火大火硬地瓜棋子易糊,火过于轻则容易夹生或“闷熟”,烧火者唯有听从执铲的“女掌柜”的指令并认真照做,当烧则烧,该停则停,炒出一锅焦黄、酥脆、香甜的上好地瓜棋子才有可能。试想,这样的“细营生”,大大咧咧且不太擅长厨艺的男人们哪能弄得了?
我母亲炒地瓜棋子认真得很,每年离二月二还有几天,她就开始自个选地瓜。记得当时地瓜主要有“一窝猴”“徐薯七号”“青农”等几个品种,母亲每年只选“一窝猴”地瓜。这个品种的地瓜有面不说,还皮薄少筋,用其炒地瓜棋子格外香甜,成色也比别的地瓜要好。炒时,母亲不用别人帮忙,她一人在灶台前一会儿起身翻炒,一会儿又蹲下身子有一搭、没一搭地往灶膛里续一两撮煊草。等到沁人的香气盈室时,便停了明火,只靠草灰中的余烬提供热力。母亲觉得,这样虽多花工夫,但炒出的地瓜棋子两面不焦不糊,家人吃,或用来待客才拿得出手。
其实,村里不是所有的“女掌柜”都有如母亲一样的炒制能耐。我读初一那年的“龙头节”,村西崖杨叔家新迎的挑担推车颇能干的儿媳妇在家担纲“女掌柜”炒地瓜棋子。孰料,一道道工序忙着,细汗随之一遍遍挂满脸颊。炒制时,自己认为也没烧旺火呀?也学着别人用草灰中的余烬煨锅了呀?咋就小半锅地瓜棋子还没到盛盘的时候就差不多变成“黑炭”了呢?末了,还是母亲听说后急三火四地帮她重新起火炒了一些,才得以免遭公公、婆婆的责怪。
生活条件好些的村人,炒地瓜棋子还有一个法子。地瓜蒸熟后去皮,调和面粉、酵母、鸡蛋、糖精水搓揉到恰好时,将半发酵的面坨擀成薄饼并切成菱形小块儿入锅文火烘烤,细烧煊草,执铲勤翻,直至熟透且香酥后出锅。虽然也叫地瓜棋子,但地瓜血统并不纯正,不过,两厢比较,这种食材的棋子比之纯正的地瓜棋子口味要好得多。
二月二“龙头节”吃地瓜棋子令人得意得很,一家人在家各忙各的,但不时从口袋中掏得几个搁进嘴里,那“嗄嘣、嗄嘣”咀嚼的脆响格外动听。一年的光景里,居家能有这样温馨的一幕,拮据的日子也充盈着惬意呢。
地瓜棋子装进兜里带到课堂上吃,这是我小时候跟同学们二月二都有过的经历。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转身板书时,冷不丁就有几声咬碎地瓜棋子的声响在教室里弥散开来,还有缕缕熟悉且诱人的香味儿沁进老师和同学们的鼻息。不过,我那时所在的班级,各科老师每每遇到这事都权当啥也没发生,任由他们的学生打牙祭、解馋。后来我想,那些清贫的年月里,类似地瓜棋子这些好吃的东西太少啊!不光学生们,即使为人师表的老师们,肚子里又何尝不缺哟!
恍如昨日,盼吃地瓜棋子的岁月尚未走远,昔年嘴馋的孩子们却已至壮年,进步的时代早已物阜民丰。可是,人们的味蕾时时处于悦动着的当下,村里已少有村人会如前辈们那样娴熟地炒制地瓜棋子了。过“龙头节”的时候,村人们脑海里依稀记得起儿时溜熟的童谣,但却少有人再花工夫细心捣弄嘎嘣脆、香喷喷的地瓜棋子了。
真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自己在趋老的年轮上能折返回童年,再尝一尝老家人炒制的地瓜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