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海 做一条畅快的鱼

2025年02月20日

蔡华先

在高校读书时,我有一个习惯,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当时,我们都是在教室里吃饭,我一般左手拿着馒头,右手夹菜,同时打开一本书放在餐具前面,以防不小心溅上菜汤。后来,有人说边吃饭边看书不好,我就慢慢改了,但另外一种习惯却坚持了下来,那就是每晚睡前看一会儿书。看多看少并没有刻意要求,一般看个十几分钟、五六千字,以免贪多嚼不烂。

这种方法,我称之为用碎片化时间阅读。

翻开历史的画卷可以发现,自古以来,人们莫不是利用碎片时间来读书,只不过当时的人们有更文雅的说法。

三国时董遇曾总结出“三余”读书法,宋代欧阳修曾总结出“三上”学习法。

董遇,字季直,三国时期魏国人,著名学者。史书说其“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只说:“先读百遍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去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人家问“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时之余也。”后来人们便以“三余”泛指空闲时间。董遇传授给我们一种运用时间的方法——用好“三余”时间。

善读书者,没有不重视用好“三余”时间的,苏轼《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诗云:“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男儿事业在三余,学就须乘驷马车。”近代柳亚子《书赠张镜潭》诗:“最是津南人物美,三冬图史伴三余。”

而“三上”指的是马上、枕上、厕上。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清赵翼《寄题法梧门祭酒诗龛图》诗:“杜诗万里行,欧诗三上成。”

不管是“三余”还是“三上”,其实都是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忙碌的时代,我们要忙工作、忙家庭、忙事业,越忙,属于自己的整段时间就越少。而在忙碌之余,也就有了很多的碎片化时间。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任其流逝就毫无意义,但若能好好利用起来,积少成多、日积月累,也能干成不少大事。如果用来读书,能给自己带来丰厚的积累。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充满竞争,人生处处都在忙碌,忙碌的我们甚至都没有时间读书。其实,读书的时间是被我们自己浪费了,浪费了那一点一滴的碎片化时间。读书就是要善于挤时间,善于利用时间,特别是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见缝插针、忙里偷闲也要读上几页书。陆游有句诗说,呼童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放翁连等饭熟的那一点时间都要拿来读书,可谓是不忍心虚度一点点光阴。

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我们才不至于变成碎片化的人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用好碎片化时间给我们带来的累积效应。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就是靠着利用饭后睡前的零星时间,不间断地读,用了三年多时间,把一部三百多万字的《资治通鉴》读完的。

人们常说一口吃不成胖子,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书自然也要一页一页地读。《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巨著,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之道。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资治通鉴》不只是给政治家读的,元代学者胡三省说:“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这样一部内容深邃、包罗万象的巨著,读起来自然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我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利用饭后睡前的零星时间,每次读两三页、三五页,每天读一点,懂一点,思考一点,消化一点,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读出它的内涵,才能读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东西来。虽然是用三年多时间读完的,时间有点长,但我确实读得颇有趣味。而我读《资治通鉴》所用的方法和所经历的过程,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有一种智慧,那就是如何辩证看待多与少的问题。善用少者,自可以少胜多;善积少者,更能积少成多。古往今来,读书做事,莫不如此。

古人云:“布衣暖,菜根香,最是读书滋味长。”能有滋有味地读书,实乃人生一大乐事。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自然也要想方设法把书读出滋味来,这样才能不负人间一大乐事。要把书读出滋味来,需要有好的方法。读书,方法多种多样,重读便是其中之一。董遇不仅传授给我们一种运用时间的方法,更传授给我们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本书,一篇文章,其中蕴藏的道理,有一些是要经过岁月的磨砺,才能被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新体验的。重读这样的书、这样的文章,可以使我们的阅读更加透彻,从肤浅走向深刻。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我一生中读的书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又说:“比阅读更好的事,是重读。”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好书时时重读,才能读出真义和新义。

除了重读之外,我还喜欢对比着读。我觉着,把书对比着读才会读得更有滋味。或者是把不同作者描写相同历史背景的书对比着读,或者是将同一作者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对比着读。有对比,才有比较,有对比,才能发现作者各自的精妙之处,读出不一样的感受,甚至跳出原书的范围,把你引向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你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人们常常把书比喻成知识的海洋。那么,不妨让我套用一句歌词:我像只鱼儿在书的海洋。人生乐趣,莫过于在书中做一条畅快的鱼,畅游书海,品味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