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1日
黄爱杰
春牛图
一
古登州府,作为山东半岛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其迎春的习俗,既承载了人们对自然与时节的敬畏,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追溯历史,细细品味那些古老习俗,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登州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历代《登州府志》和《蓬莱县志》都对登州府立春日的习俗有记载。
根据明代泰昌版《登州府志》风俗篇记载,立春这一天,登州百姓要吃春饼和白萝卜,这被称为“咬春”。除此之外,人们还蜂拥到登州东城门(春生门)外,争相观看春牛,街巷里的老人和孩子们为之一空。春牛以土制成,故曰“迎土牛”。此外,土牛经过的街道上,人们抱着孩子迎接,将豆子撒在它身上,期望孩子能免于天花或从天花病中康复,这个举动称为“出痘稀”。
当年医疗条件不好,更没有疫苗,很多儿童死于天花。“出痘稀”指的是天花病人的康复阶段。
清代顺治版《登州府志》记载:迎春日,无贵贱老少,相携观春于东郊,归约亲厚者聚饮,名曰春宴。立春这一天,登州城里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其社会地位高低贵贱,年龄老少,都要到东郊观春,回家后约集亲朋好友一起吃饭喝酒,称为“春宴”。此处的“观春”难道是观赏春天的景色?立春时,仍春寒料峭,没有什么景色可以欣赏啊。此处的“观春”当为泰昌《登州府志》记载的迎春牛仪式,后面的资料可以证实这种推测。
泰昌和顺治《登州府志》的记载有相同之处:立春当天,登州官民百姓的习俗,要吃春饼、迎春牛、宴宾朋。对现代人来说,吃春饼、宴宾朋都是再明了不过的事情,但对迎春牛则是一头雾水,不清楚这是什么仪式。
光绪版《登州府志》的记载,丰富了我们对当年登州城立春仪式的认识。“立春,先春一日,官迎春于东郊,贵贱老少相携随观,以土牛头红白占水旱,芒神鞋帽占晴雨寒燠(yù,意指温暖),归约亲厚者聚饮,名曰春宴。徒隶以鼓吹导,小土牛分送于缙绅之家,谓之送春牛。”立春的前一天,官府会在城东郊外举行迎春牛仪式。无论高低贵贱,老人儿童都会一起前去观赏。人们通过土牛的头部颜色(红色或白色)来预测水灾或旱灾的情况,通过芒神(掌管农事的神像)的鞋子和帽子来推测晴天、雨天以及气温的冷热变化。仪式结束后,人们相约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宴饮,这称为“春宴”。队伍中有鼓乐相随,官府还会制作小土牛,分送到士绅家中,称作“送春牛”。府志记载土牛的颜色和芒神的鞋帽预示着来年的旱涝、冷暖,登州百姓据此可以为来年的农耕作出安排。
所有的《登州府志》都记载:立春时,登州府官方在城东郊举行“迎春牛”仪式。东郊即指东城门外的郊野。登州府的东城门是什么样子?
笔者在资料中看到一张摄于19世纪90年代初的登州府东城门照片,是当年在登州的传教士拍摄的。当时登州府东城门完好无损,东城门、瓮城以及瓮城上的三义堂清晰可见,还可以看到完整的城墙以及城外景象。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东郊“迎春牛”的景象,登州府的文武百官和百姓居民,就是从这里浩浩荡荡、热热闹闹迎接春牛的。
二
出生在蓬莱的美国传教士浦爱德(Ida Pruitt),其英文著作《A Daughter of Han》,汉译本为《汉家女》或《宁老太太》,对清代登州的迎春牛仪式有较详细的记载:
不管立春是在新年之前或之后几天,立春总是最令人高兴的节日,因为那一天要迎春牛。
迎春牛,全城的人倾巢而出,大家涌向东门外。人人穿上新年的衣裳,出来互相见面,观看人潮,也观看城里的文武百官。所有官员都得出城迎春牛,并护送它回城。官员们身着与其官阶相符的官服,有的是绣花袍服,有的是披挂在艳丽织物上的铠甲。他们头戴官帽,上饰红缨和孔雀翎,或者戴着高翅盔。有人骑马,有人坐轿,由马弁、铜锣和华盖开道,后面还有马弁随行。每位官员都在这支热闹非凡、色彩鲜艳的队伍中行进。
但最重要的,大家出来乃是为了春牛,要把它迎回家去。人们不知道春牛会从哪边来,不过大体知道它从东边来。人们挤到春牛和官员们旁边,把它从人潮中迎回家。这只大牛高坐在一个轿子的底盘上,在蓬莱,它得由十六个人抬着,因为它是皇帝,它是隋炀帝本人,它的旁边是其侄子杨芒。
迎春牛的队伍穿过大街,店铺都已上了门板过节。人潮挤成一团,人人都想亲眼看看春牛今年是什么颜色,根据颜色可以预估今年的年景如何。如果牛是白色,那么今年将会有丧事;如果是黑色,便会有瘟疫和病痛;如果是红色,就会有火灾;如果是黄色,大家就欢天喜地,因这一年将是丰收繁荣之年。但它很少是一种颜色,也许头是黑的,角是白的;也许牛背整体是黄色的,上面却有一大片红斑。牛的颜色由京师礼部及钦天监决定。
大家把春牛抬到知府衙门,在大院子里安置好后。鸣礼炮,放爆竹。“杨芒”抬起他那纸糊的手臂,向春牛“隋炀帝”打去。这是一项号令,大家冲向春牛,把它砸烂,谁拿到一小片春牛,谁就走运。拿到头那一部分,运道最好,取得头部的人,拿到附近的当铺,可以领五百钱。
《礼记·月令》是一篇详述一年十二个月中各种礼仪、习俗以及天子治理天下事项的经典。关于立春的内容,有以下描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明清时期,立春那天,官府要到东城门外迎接春天,劝励农耕。这也是登州府东城门得名“春生门”的原因。另外,书中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春牛以土制成,仪式最后打碎土牛,意味着送走冬天的寒气,迎接万物复苏的春天的到来。
清代对春牛、芒神的塑造有严格的标准。清代乾隆年间,允禄等奉敕编撰《钦定协纪辨方书》,书中《春牛经》规定了春牛、芒神的制作标准。
《春牛经》的规定影响了民间《春牛图》的设计,春牛不同部位颜色不同,春牛右侧是芒神。芒神的穿鞋很有说头,如果是光着脚,则预示来年雨水大,要作好防涝的准备。如双足穿草鞋,则预示来年天旱,农民要做好抗旱蓄水的安排。如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预示来年是不旱不涝的好年景。
迎春牛仪式的具体流程如何?《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规定:每年各省、府、州、县的官员,都要提前在东郊外制作芒神、土牛。到了立春日,各级官员身穿朝服,前往东郊迎春。在东郊陈设芒神、土牛,摆放香烛、酒果等祭品。礼仪官引导官员们排好班次,唱跪、拜、起。各级官员行一跪三叩礼,然后起身。礼仪官再唱跪,向芒神、土牛敬酒。领班官员敬酒三杯。礼仪官唱叩、拜,其他官员叩拜如前,然后起身。差役们抬着芒神和土牛,前面有香亭、鼓乐队引导,各级官员身穿朝服跟随在芒神和土牛后面。返回衙署后,将芒神和土牛陈列在大堂前。各级官员手持彩杖,环绕土牛而立。礼仪官唱“击鼓”,乐工们就擂鼓,礼仪官唱“鞭春”,各级官员环绕土牛击打三下,表示鼓励农耕。
三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规定了迎春牛仪式的流程,但对细节没有详细介绍,这令人遗憾。巧合的是,清末有大量的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并记录下了亲身体验,这使我们可以从传教士的视角,了解中国传统的迎春牛仪式。
何乐益(Lewis Hodous)是一位美国公理会差会在华传教士、教育家、汉学家和佛学家。他于1929年出版的《Folkways in China》中对福州的迎春牛仪式有详细记载,可供我们参考:
在福州,立春前一天,海关监督、两位县令以及他们的随从,身穿毛皮衬里的礼服,乘坐敞篷轿子前往知府衙门。酒足饭饱后,他们便带着随从队伍前往东郊。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是乐队,后面跟着刻有各位官员职衔的牌匾,还有一顶或多顶“万民伞”。这是受百姓爱戴的官员离任时获赠的荣誉。所有的官衔标志和装饰在这个场合都会被展示出来,整个活动力求极尽壮观……
游行队伍穿过拥挤的街道,经东门来到一个名为“春牛亭”的亭子前。在这里的祭坛上,立着一头春牛。春牛的肋骨由桑木制成,外敷泥土,再覆盖彩纸。春牛旁边立着当年守护神的塑像,名为“太岁”。在《礼记·月令》中,他被称为“句芒”,这位神明与木星有关。在春牛和太岁像前,有一张摆放着蜡烛、香炉、水果和酒杯的供桌。供桌前铺有供官员跪拜的垫子。只有文官参与此仪式。知府站在供桌前,其他官员依次站在他身后。两边各有一名礼仪官指挥仪式。当礼仪官下令跪拜时,官员们便一齐跪下,叩拜三次,随后起身。知府左侧的随从递给他一个酒杯,并为其斟酒。知府将酒杯举至额前三次,然后交还给随从。随后,知府再次叩拜三次,其他官员也同样叩拜。然后,乐师们排成一排,奏响音乐。泥塑的春牛和太岁像被抬上彩车,送回城里,官员们在后随行。当春牛经过街道时,民众向其投掷盐和米,据说这是为了驱散“煞气”。这种投掷盐和米的习俗,可能与《礼记》中提到的习俗相对应:(天子)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游行队伍到达知府衙门后,官员们围绕在春牛四周,每人都用一根彩杖击打春牛三次,敲落泥土碎片。数字“三”的发音与“生”相同,因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人群捡起这些泥土碎片,喂给自家的猪,以促进其生长。
当年登州府的迎春牛仪式,应该跟福州府相似。美国传教士浦爱德、何乐益的英文记载,让我们对古登州的迎春牛仪式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参考文献:
明代泰昌版《登州府志》、清代顺治版《登州府志》、清代光绪版《登州府志》、清代《钦定协纪辨方书》《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二礼部仪制清吏司掌授时》《Lewis Hodous.Folkways in China.1929》《Paul Carus. Chinese life and customs.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 1907》等中外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