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8日
陈世锦
自懵懂记事起,地瓜干便在我的年少时光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我们村原是一个讨饭者聚集而形成的偏远小村,人口稀少,不足七十户。村中的土地支离破碎,多为沟坎交错的小块山地,难以种植高粱等高大作物,粮食产量匮乏,每年靠着政府供应的半年粮食,以及村里组织开荒、发展副业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于是,种植地瓜成为村里因地制宜的选择。
地瓜按季收获后,由村里按劳分配到各家。每户除了将一部分储存于地窖(自家火炕下挖掘的温暖小窖,能让地瓜免受冻害),其余的都加工成地瓜片或地瓜丝,作为冬季的主要食物。以地瓜干为主粮,辅以卖水果所得购买的少量杂粮,这样,下半年的口粮问题得以基本解决。
然而,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国家补助粮食中断,地瓜产量也因灾荒而锐减。村民们生活艰难,我和发小们为了填饱肚子,挖老鼠洞、寻觅山上的苦菜、山麻楂、荠菜等野菜,甚至在野菜难寻时,采摘榆树叶、剥榆树皮、刨榆树根,槐树花、花生皮也成为果腹之物,地里未成熟的地瓜、花生、苹果也被拿来充饥。
1962年,地瓜干依旧是餐桌上的主角。煮着吃的地瓜干,被称作“逮地瓜干”;地瓜丝熬成的稀饭,叫做“哈地瓜丝饭”。后来,地瓜干的吃法愈发多样,磨成面粉后,可以包包子、做面条、蒸卷子。那时,一年中能吃到苞米面片片的时间加起来不过一两个月,每周仅有两顿地瓜,而天天吃地瓜干则是常态。
1972年,18岁的我迎来人生转折,应征入伍的第一天,吃上了白面小馒头。此后,吃地瓜干的岁月渐渐远去,成为历史,但“地瓜干”这三个字却深深地镌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如今,回首往昔,那段以地瓜干为食的艰苦日子虽已不再,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方能在知足中品味人生真味,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