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9日
刘丛洋(右一)团队在查房
初春时节,气温变化较大,过早脱掉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受寒,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等。“春捂秋冻”真的有科学依据吗?如何正确去“捂”?近日,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刘丛洋副主任医师。
孩子不能过度“春捂”
“从中医角度讲,春捂就是为了春天阳气的生发。”刘丛洋医生说,春天天气转暖,毛孔开阖,卫气外达。之所以不要急着减衣,是要通过捂,给皮肤一个提示,催促它和外界温度“同呼吸”。
但春天毕竟是一个寒热交替的季节,昼夜温差较大。有的人觉得中午暖和,就减少了衣服,晚上又觉得冷,就容易被冻到。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一点,慢慢减衣服。但孩子不能过度“春捂”。刘丛洋说:“因为孩子好动,是稚阳之体,容易出汗,如果全天都捂着,反而更易感冒。对于老年人和体质弱的人们,季节交替时不妨多捂一捂。”
这三个部位一定要“捂”好
说起正确的“春捂”,刘丛洋表示,腹部、足和脖子是一定要捂好的部位。
“腹部,特别是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对于女性来说,下腹受凉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刘丛洋解释,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足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感冒、肺部疾病。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刘丛洋告诉记者,“春捂要记住两个数字,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一捂。而15℃则是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饮食上也要“春捂”
除了衣着方面,饮食上的“春捂”也很重要。“春季适宜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物,如豆豉、韭菜、葱、香菜等,饮用一些性质温和的茶类,如红茶和黑茶,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刘丛洋说。
除了饮食,泡脚也可以帮助补阳气、调和阴阳。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有助于扩张足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得到放松,睡眠质量也会更好。
居家时也要注意“春捂”,刘丛洋说,可以在太阳出来后或中午气温回升时开窗透气。如果气温较低,要注意保暖,被子厚一点,不然睡觉的时候容易着凉。“但最好不要穿较厚的睡衣睡觉,或者被子盖得过厚,如果捂得太热导致夜间出汗,也容易着凉。”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