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9日
孙超
一
旧时,我的家乡辛安河畔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尼姑庵,俗称“龙母娘娘庙”。《莱山区非遗文化遗产》里这样记载龙母娘娘庙,“占地总面积四亩多,房屋三十余间,殿宇十几座,奉祀着十几位神祇”。
村老说,龙母娘娘庙坐北朝南,庙门雄踞于南大殿之间,略微偏东一点。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华丽,倒也稳重大气。南大殿被庙门一分为二:东侧有四间房,自西而东依次为接待香客的香堂、法器间、膳食间和杂物间。
与庙门遥遥相对的是正殿的藏书阁,里头收藏着儒、释、道经书,以及金石、书法绘画等。藏书阁最东边是一座狭小的殿堂,据说供奉的是龙母娘娘的丈夫。藏书阁以西依次为白衣娘娘殿、送子娘娘殿、飘海观音殿和温煦菩萨殿;西廊房自北向南是麻姑堂、普贤菩萨堂、吕洞宾堂和关公堂(武财神);东廊房最北边有一间是龙母娘娘堂,最南边是本庵两位尼姑的卧室;当中两间则南北相互通透,四周墙壁上悬挂着一些有关龙母娘娘掌故的图画。
这些神祇均为铜鎏金塑像,大都温柔慈祥,使整个庙宇呈现出一派祥和温馨之气象。当然,关老爷和陪护他的关平、周仓例外,不怒自威,以阳刚之气,给人以安全感。总的看,这座寺庙金碧辉煌,典雅肃穆。
二
这座尼姑庵名叫“龙母娘娘庙”,为什么龙母娘娘的神祇却安排在了偏殿呢?
这是有其历史缘由的。这座庙原来名字叫“白衣庵”,是奉祀白蛇娘娘的,后来,才改称为龙母娘娘庙。这就不得不提一提那段自古流传的神话故事。
传说几百年前,距离这座庙不远的大山后村,有一户名叫李钢的人家,生了个儿子(就是流传至今的秃尾巴李龙王)。这孩子竟然见风就长,出生后没几天,就能自己行走,却没有谁看见过他到底去哪里玩耍了。他玩够了,就回家吃奶。李钢的妻子,就是后来的龙母娘娘,一喂他奶,便不省人事。
李钢因而疑心儿子是个妖孽。有一天黄昏,他手里握着一把斧头,躲藏在旮旯里,乘儿子正拱在妻子怀里吃奶,现出龙的原形时,将其尾巴砍去了一截儿。小龙尾巴鲜血淋漓,疼得窜出屋去,如一道火线,腾空向村南的垛山飞去。
龙母娘娘苏醒过来后,抱怨丈夫下手太狠,说孩子不管是人还是龙,都是亲骨肉,又不怀恶意,只是饿了,需要吃奶,这没什么错。李钢听了,后悔不已。第二天,两人循着李龙王尾巴上滴下的血迹,一直找到村南的垛山山顶,却见不到儿子的踪迹了。
自此,龙母娘娘茶不思,饭不想,谁劝也没用。李钢一咬牙,一跺脚,变卖了田产,跟妻子一起,到垛山山脚下自己家一块叫南庵的地方,盖了栋房屋,在那里落了户。
南庵至今还留有房基的遗迹。离那里不足百步远的东沟里,还有他们取水用的一汪清泉,俗称“养鱼池”。有人说,之所以叫这名字,也许跟龙母娘娘与丈夫成仙之前,曾经除了取水饮用之外,还在这泉水里养过鱼有关。
两人种地之余,便到山顶四下眺望,期盼儿子归来。
一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四十年过去了……他们始终也没有见到李龙王的身影。最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他们相扶相携,登上山顶,并排站着,面北而望,结果双双冻僵于山顶,化作了两块巨大的石头。后来人们因为这个典故,也因为那两块巨石酷似两位老人,叫他们“老头老婆”,那垛山也被称为“老头老婆山”了。近年来,不少人常去山顶拜谒,联想到这段传说,就把这两块巨石称作“龙公龙母石”,那垛山便也改称“龙公龙母山”了。
如今,南庵的房屋也早已杳无踪影了,它的故事却世世代代留存于大山后村人的记忆里。
传说后来,已被天庭派去掌管昆嵛山九龙池的李龙王,偶尔经过垛山上空时,凌空俯瞰,辨认出那两块石头是爹娘所化,心如刀绞。他托梦给当地一位巨商富贾,并暗中给其一大笔金银财宝,让他重修白衣庵,再塑诸神金身,扩大庙宇规模,增设龙母娘娘神祇堂。考虑到毕竟父子一场,不念旧恶,也为其父修建了一座偏殿。
那富户欣然照办,于是,龙母娘娘和其丈夫的灵魂,就有了栖息和歆享的着落。
三
旧时,每年正月,牟平县(今牟平区)在九龙池举办大山后村龙母娘娘庙会,在会长的率领下,必定抬着龙母娘娘雕像的行宫架子前去参加,并且一路挨村接受拜谒。那时,与会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要大山后村龙母娘娘庙会的人未到,牟平庙会就不开场。
后来,龙母娘娘庙被废弃了,塑像被拉倒,砸得粉碎。不过,那时龙母娘娘行宫架子却不知何故没有被毁坏,搁在当时已改作学校教室的屋梁之上。笔者10岁左右时,一个星期天,由一个大一些的玩伴领着去看了看。只见木头行宫架子上雕有龙纹,腿上镶嵌着龙头铜铃铛,这让我仿佛听到了当年人们抬着行宫外出时,铃铛随着步点所发出的叮铃作响的美妙梵音。龙母娘娘则端坐其上,身着古装戏服,雍容华贵,慈眉善目,仪态万方。再后来,龙母娘娘行宫架子也被焚毁了。
龙母娘娘庙前边有一块庙地,与街道相连接,显得格外空旷,俗称“庙台儿”。其西南靠近庙墙不远处,栽着一棵粉豆槐,粗约三人合抱,枝繁叶茂,树冠向四下延展开去,形成了亩余树荫。后来,庙改校时,这棵曾一度被人们视作保护神的古槐,被割倒,做了课桌板凳。时至今日,人们一直怀念龙母娘娘庙及大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