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国脚杨培桓

曾带领山东省足球队勇夺全运会冠军

2025年03月27日

哈本厚

3月2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2026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国足0:2惨败澳大利亚,无缘直通世界杯,再次让烟台球迷心理崩盘。

曾经为足球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传奇国脚、山东足球名宿杨培桓,又被烟台球迷谈及。

杨培桓,1972年入选山东省足球队并成为主力队员,1975年和1977年入选国青队,1978年进国家队,曾被授予“山东省十佳运动员”光荣称号,被山东省政府授予“足球高级教练员”职称,至今已在足球领域深耕了53年。

1978年,杨培桓担任山东省足球队队长,与队友连续三次参加了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并于1979年夺得全运会足球冠军。

1981年至1982年,作为山东省足球队队长的杨培桓,带队参加了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一举夺得亚军。

2000年,杨培桓在山东鲁能泰山足球学校任教练员、中方总教练。在其任职的7年中,参加了17次全国比赛,10次夺得冠军,3次夺得亚军,2次夺得季军,被外国教练称为“狐狸”和“狼”——具备狐狸的智谋、狼的团队精神。

1956年10月,杨培桓出生在烟台,虽说家境贫寒,却体魄健壮,身体素质特佳,且好学上进,入学后担任副班长。当时学校各类体育器材极端匮乏,甭说运动场地,连一个乒乓球都没有,学习之余他只能与同学们蹦跳玩耍,学校、老师也为此着急。

一天,班主任老师把杨培桓找来,从衣兜里掏出自己的零花钱对他说:去买个足球,领着同学们踢吧!杨培桓接过带着老师体温的钞票,打开一看是伍角。那时的伍角钱,可以买几十斤大白菜,买个旧足球绰绰有余!

杨培桓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个大躬,带领小伙伴欣喜若狂地冲出学校大门去买足球。从此,简陋的校园操场上,一支少年足球队诞生了。体育课、课外活动时间、放学后,足球场总是热火朝天,小培桓常常满身汗水、一脸灰尘,这都不是事儿,让他最苦恼的是一双新鞋穿不上几日就破了。家中本就贫寒,哪能经得起这般折腾,他几乎每天都要遭到家人的责怪,“前露蒜伴,后露鸭蛋”的双脚,经常成为众人的笑谈。他从不在乎这些,足球已成为他的兴奋点,成为他的梦想,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伍角钱的足球伴随杨培桓踏入了中学的大门,1972年秋季,喜讯传来:他被山东省足球队录取了!真是喜从天降,在足球道路上艰难前行的他,终于在迷茫中见到了希望。

他如鱼得水地拥抱足球,他的努力和进步令人惊叹,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足球队员,在接二连三的比赛中屡建奇功。

1975年,杨培桓入选国家青年队,参加了亚洲青年联赛;1977年参加了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国家青年队一举夺得冠军。

1978年,杨培桓入选国家队,同时担任山东省足球队队长。1979年,他以足球队队长的身份带领山东省足球队进京,参加了第四届全国运动会的足球比赛。

预赛的哨声响了。杨培桓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虽说是预赛,争夺依然非常激烈。他们的对手是解放军八一队,两队厮杀得难分难解。一个空中高球猛地向杨培桓头顶飞来,他旱地拔葱般一跃而起,正准备头球传中,却不料腿脚受阻导致全身失去平衡,一个踉跄摔倒在对方球员的后背上,二人压在一起倒在地上。人们急忙将二人扶起,只见杨培桓面部鲜血淋漓,两颗门牙已经没了……

一轮轮比赛过后,当哨音再次吹响,已是冠亚军决赛了。此时,队长伤情并未完全恢复,山东的队员们普遍担心功亏一篑。杨培桓深知军心不可动摇,他微笑着让队友们放平心态。

赛事正酣,杨培桓沉着冷静、稳如泰山的举动,成为胜利的药引子,队员们的情绪异常高涨,比赛一开始就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方。这就是球星的作用,有了杨培桓这个主心骨,队员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最终,山东省足球队在第四届全运会上夺得冠军。这是山东省体工大队成立以来,山东省足球队首次夺得全国冠军。

消息传回家乡,上下一片欢腾。

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山东省足球队,并与队长杨培桓握手留影。至今,杨培桓还珍藏着这张照片。

1981-1982年,杨培桓又带领球队荣获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亚军。

每当杨培桓在球场创造佳绩之时,就会有人问他:你是青岛人吗?你是大连人吗?仿佛身怀足球绝技之人,不该是烟台人!

这一声声莫名其妙的问话,一下子点燃了他的思乡怀亲之情:烟台人的身体素质很适合踢足球,为什么不能出更多的足球人才呢?而且,十余年来夫妻俩一直两地生活,杨培桓对妻儿更多了几分愧疚与挂牵……那一刻,他下定了决心:回家,与妻子孩子团圆,同时培养家乡的足球人才!

1984年,杨培桓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在烟台芝罘区体校任足球教练员,一干就是16年。这期间他培养了一大批足球人才,有的出国踢球,有的进了省队,有的成为专业足球队的主力队员。

当时光的列车驶入2000年,中国足球在国际比赛中依然连连受挫,每次国际比赛,国人都痛心疾首。杨培桓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欧洲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中国足球教学应该汲取国外足球的精华与营养,否则将误人子弟……于是,他再次告别家乡,来到山东鲁能泰山足球学校任教练员。

鲁能足校成立于1999年10月,至2008年先后聘请了5名外籍教练,其中3名总教练、1名体能教练、1名守门员教练。多年来,杨培桓一有机会就与外教进行足球训练和理论交流,并多次参加足协举办的教练员学习班,大开眼界亦收获频丰。

鲁能足校聘请的第一位外籍总教练是原南斯拉夫人可可维奇(现为塞尔维亚籍),他运用荷兰足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对队员进行训练,中方教练根据他的计划执行。杨培桓第一次看到可可维奇的训练内容,禁不住眼前一亮,心中豁然开朗,真没想到还有如此好的训练方法。从此,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每天都在不停地吸取着“涓涓清泉”。

他一边“释放”,一边“吸收”。

2002年底,可可维奇离开鲁能足校。他训练的这三年,每年都获冠军。夺得第十届全运会冠军的,也是他培养的这批球员。后来,这批球员有十几人到了鲁能一队,多人到了国青和国家队。在可可维奇任教的三年里,杨培桓每天都认真学习领会外教的教学计划,一日不漏地积攒整理,积累了厚厚一摞资料,足有五六公斤重。杨培桓还撰写了5万余字的足球教学论文,执教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2003年,杨培桓接手了一支1987/1988年龄段的队伍,由于种种原因,队伍面临解散,队员情绪也相对低落。如何让这支队伍提升能力,是对教练的考验。杨培桓认识到:队员的问题就是教练员的问题;队员需要教练员调教,队伍需要教练员缔造。

结合队员的特点,杨培桓创新改造训练方法,有条不紊地安排训练,队员们的精神面貌与技术水平焕然一新。这支队伍在2003年同年龄段全国足球联赛中获得了亚军。

此后的3年中,在杨培桓带领下,这支队伍每场比赛平均进2个球,年年是冠军,直至2006年底这些队员上调。

可可维奇离开后,杨培桓已升任为中方总教练。2005年,正当足协杯与联赛即将开赛时,又来了一名外籍总教练。这位外籍教练对球队尚未进行了解,便直接拿出一份训练计划,要求杨培桓执行。

此时的杨培桓已非彼时的杨培桓,他认真研究了外教的计划后,委婉地告诉对方:这个计划不适合球队。外教见他态度坚决且充满自信,就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事后,杨培桓也有些后怕,万一执行了自己的训练计划,在大赛中败阵怎么办?但他很快又打消了顾虑:“足球,技术是基础,理念是灵魂,速度是生命。而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他连夜与团队完善了计划,第二天便开始执行。

大赛开始了,杨培桓带领的球队势不可挡,以大比分优势连克数队。尽管如此,作为中方总教练的杨培桓照样十分谨慎,手中捏着一把汗。队员们似乎能接受杨教练的指挥意图,士气高昂,百折不挠……

在多年的实践中,杨培桓掌握了先进的训练方法和足球理念,在2005年的几十场足球比赛中,他带领的球队捷报频传,而杨培桓本人也赢得众人的尊重与好评。

2016年春,杨培桓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他依然舍不得离开足球事业,对足球有了新的思考。他认为,足球是一种文化、一项事业,而社会上对足球的认知却非常功利化,很多家长反对孩子上高中后继续踢球,令许多优秀苗子中途离开足球,十分可惜。

如何扭转这一倾向,让足球事业后继有人?杨培桓退休后没有颐养天年,奔走在各级学校推广校园足球,充实烟台足球后备力量。他有一个心愿:探索足球发展之路,为振兴中国足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