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隋家疃

2025年03月29日

王锦远 刘甲凡

在牟平区宁海街道辖区东北角,有一个叫隋家疃的小村庄,人不多,地不广,貌不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背后却隐藏着很多古朴而动人的故事。

当街设宴更村名

在胶东,如果看到张家村、李格庄、王家疃等村名,不用过脑不用问,就知道是张氏、李氏和王氏所建的村庄。依此,隋家疃应是隋氏所建,可现实却并非如此,自古迄今,隋家疃中始终无隋姓。

据隋家疃村碑介绍:明末,杨姓由文登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片高地,故得名东埠村。清嘉庆年间,邻村东系山有隋姓人在京为官,因在东埠村西有一大片山峦和土地,遂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将祖坟迁葬于此。随后,又用四十八亩山峦和土地的优惠条件,在东埠村雇用佃户负责看护。村里人羡慕隋姓人家人气旺盛、事业发达,为了沾沾好风水,便商定更名为隋家疃。正因为这样,建村至今将近400年,200余户人家的隋家疃不仅无人姓隋,就连“开山户”杨氏也不见了踪影,而丛氏、孔氏和杜氏等则成了村中的主人。

一村之名往往反映了该村的身份认同和村庄对未来的构想,想要得到认可并流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东埠村已被称呼了一百余年,早已深入人心。

为了在短时间内让更换的新村名广为传播,隋家疃人积极行动起来,决定更名的第三天,村里的头面人物就开始挨门逐户下达通知。他们按人头筹款,举全村之力,在穿村而过的道路两旁摆下了四张八仙桌,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美酒佳肴。每当有外人路过此地,守在桌旁的隋家疃人便走上前去,满腔热情地邀请他们入席。待路人酒足饭饱,再奉上数张写有“隋家疃”三个醒目大字的红纸贴,请其带走并代为发放,广而告之。就这样,一连摆了三天酒席,隋家疃这三个字逐渐传播开来。

孔氏墓地杨树王

几年时间,隋家疃村声名远播,早年的东埠村渐渐被人们遗忘了。与此同时,村子周边的土地被牟平城内的望族孔氏相中。孔氏家族认为,隋氏之所以能在京城做官,主要原因是其墓地选得好,于是便在距隋氏墓地不远的东北方向选下了一方土地,作为孔氏一族的永久墓地。

大约在清朝中晚期,孔氏族人在此修起了第一座坟茔,与此同时,还栽植了一株杨树。在那个年代,胶东人最喜欢在墓地栽种国槐、银杏或者松柏之类的树木,可为何孔氏偏要栽种一株杨树呢?杨树常被描绘为挺拔、坚毅的形象,能够战胜艰苦环境,成为孤独的守望者,象征着希望、活力和坚强不屈的生命。孔氏本是书香世家,大概是欣赏杨树这种风骨吧。自此之后,包括城内和隋家疃的孔氏,去世后皆将遗体安葬于此。

又经过了一百余年的风雨沧桑,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孔氏坟茔已达数百座,而那株当年栽植的杨树也由小变大,成长为参天大树。村里人回忆说,大杨树有8层楼那么高,树围两个人也抱不过来,树冠遮阴面积能达到数十平方米,被称为宁海州杨树王。虽历经一百余年的风吹雨打,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遗憾的是,20世纪70年代,这株古杨树与那数百座坟茔一起被伐被毁。不久之后,被伐之树变成了村小学生的课桌,而墓地则变成了一片粮田。

远近闻名姑子庙

隋家疃或许真的是风水宝地。孔氏将墓地确定在此后不久,这方土地又被佛门弟子相中,经多方协商,他们在村东南角建起了一座占地约一亩的姑子庙(牟平人习惯把尼姑庵叫作姑子庙)。庙内主殿中供奉着三尊佛像。据村中老者回忆称,每尊佛像皆庄严肃穆,栩栩如生。

姑子庙鼎盛时有姑子四五人,庙田百余亩。也是应了“庙小神气大”这句俗语,据传当年此庙供奉的“三世佛”有求必应,前来事佛礼佛求福祈愿的香客甚多。每当人们到此祈求佛祖免灾祛难得偿所愿后,按惯例,当事人便要来庙内还愿送灯。据称,最多时,庙内外曾挂灯百余盏,每当夜晚来临,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灯盏一齐点亮,姑子庙就变成了金色的殿堂。20世纪50年代末,姑子庙和庙内的姑子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百年风雨一老屋

在村子西边有一栋丛姓人家的古宅老屋,它的岁数与姑子庙相近,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与其他民宅不同,它是一个标准的“丑小鸭”,层高只有区区两米多,墙体也其貌不扬,都是用当地人俗称的“狗头石”砌筑的;其房梁与檩条用料之俭省,也大大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然而,就是这样一栋不起眼的“老破小”硬是创造了奇迹,历经百余年风雨,仍傲然屹立,坚如磐石,堪称“房坚强”,而那些同时期的豪宅和华屋却早已荡然无存。

说起这栋饱经沧桑的石头小屋,村里的丛姓人无不充满自豪之情。据他们讲,此屋为丛氏家族先人所建。彼时的丛家只有几亩贫瘠的土地和破烂的草棚,生活十分贫穷。按理说,像这样的家境是没有能力建房的,建房对他们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可为了家族的繁衍生息和兴旺,丛家人没有被困难吓倒,知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下定决心要建起属于自己的房子。

那时候,建房都是用砖石砌筑墙体,贫困的丛家自然是买不起的。这种情况下,丛家的先人决定捡石头盖房子。村子周边的山沟和河滩,留下了他们捡石头的足迹,就连每年冬天,他们推着鸡公车出村卖豆腐时,路上遇到了石头,不管多远也要推回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前后历时三年多,丛家人终于捡回了盖房所需要的石头。当然,这些石头不可能是大块的方整的,全部是狗头大小的石块。

石头筹备齐了,再想方设法置办木料和其他材料,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丛家人终于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创造了奇迹,盖起了属于自己的6间房子。就是这样一栋不起眼的小屋,在丛家几代人的精心呵护下,不仅给丛家人遮风挡雨,也成为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让丛家儿女从贫穷走向了富裕。

(感谢隋家疃村民丛华滋、张在镇、杜立远、孔宪军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