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鲁商王念垚

2025年03月29日

李志远

龙口人自古擅于经商,从龙口走出去的鲁商王念垚,曾一度名闻天下。

王念垚(1843~1915),字瑞芝,号酉锐,山东黄县(今龙口市)诸由观镇东台(台上)村人。王念垚之父王金钟为读书人,在家乡黄县开设“燮和堂”药店,乡中行医,颇有好名,“以慈善著于乡,如施种牛痘、医术济人,凡求诊者多徒步以往”。1882年,王金钟中山东乡试副榜,晚年获钦赐翰林院检讨。因伯父无后,王念垚从小就过继给伯父为嗣。

王念垚读书勤奋,写得一手好字,“17岁那年,因家道维艰,遵父命去东北营口学生意。时间不长,被一名上海老板相中,便辞职赴上海学生意”。

19世纪60年代,上海已辟为中国五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英、美、法等西方列强陆续在上海设立租界,各国轮船辐辏黄浦江畔,往来频仍。此时,已到上海二三年的王念垚,生意业已学成,手中有了些许积蓄。

王念垚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引起一位名伶奇女申姨的青睐。申姨色艺绝伦、结交高层,她慷慨解囊,出巨资帮王念垚自立门户。据此,王念垚首创通运航务公司,承揽御运洋货、回运国货的生意,从中赢利。继而,又在三洋浜桥成立怡顺昌报关行,经营进出口代理运输和报关服务业务。由于王念垚大度智慧、知人善任,公司上下和衷共济,加上有申姨的上层关系,生意越做越大。经过数年打拼,逐渐成为黄浦江畔的富翁,上海滩山东商人的领袖,“信义为南人所信仰,而吾东旅于沪者,亦借君以为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西方航运企业大举入侵中国的背景下,当时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等采用官商合办形式,筹组华商轮船公司。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开业,地址在上海洋泾浜南永安街。此时王念垚不失时机地投资该局,成为一大股东。鉴于王念垚的精明强干、财势雄厚,且又是旅沪山东商人的领袖,招商局总办盛宣怀遂将烟台招商局事务全权委托于他。此后,王念垚财运亨通、声名鹊起。生意鼎盛时,其麾下买卖遍布当年上海滩主要街道,雇员成群,控制了整个上海报关行,黄县本村也有数人慕名抵沪,投奔其门下谋事。

王念垚重情尚义、热心公益、乐善好施。上海名伶申姨帮助了他,为此,他力排社会非议,明媒正娶申姨为妻。当他人有难,则有求必应,从不言报。每当乘轿车外出,见到路旁乞丐,则从车窗向外散钱,长年如此、从不间断。

1887年,黄河发生大决口,下游百姓遭灾,王念垚受山东巡抚张曜的委托四处募捐,助工赈民,因此叙功,授朝廷花翎二品衔道员,圣旨钦赐“见义勇为”匾额。1914年登莱大水赈捐,“赖君之襄赞,得集巨款,造福桑梓,远近感戴”。

顺治年间,上海旧有山东义冢50余亩,安葬客死沪地无力运柩归里的同胞。后因长期战乱无人管理,土地都被附近农民所占。1903年,王念垚联合山东客商,向上海知县汪懋琨呈报要求收回产权。该知县率董事、乡保踏勘,收回20余亩地。之后,王念垚又募银1万余两,购地6亩余,修建了一座壮观的“山东会馆”,地址在上海自忠路重庆南路口,今卢湾区教育学院处。会馆前后三进式,屋面多间,其建筑气势恢弘,成为旅沪山东人的聚会场所。五四运动中,黄县名士丁佛言等人正是在此主持了“上海山东同胞救国大会”。王念垚就此被推举为首任山东会馆董事长。

值得一提的是,王念垚还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辛亥革命。上海起义后,“1911年12月11日,旅沪鲁籍商界领袖王瑞芝等,亲至同乡各商店劝募,莫不踊跃捐助,一人独捐千元者且有数家,现已集至数万之谱,尚陆续进行”。

1915年,73岁的王念垚因病去世,上海当地“顶香携酒奠于君之堂约数千人”,可见其社会影响力之大。其后迁葬于黄县诸由观镇东台村。其遗体回运桑梓启灵途中,丐帮弟子3000余人为其送行。灵柩运至烟台时,地方长官亲自为之主丧,雇用了一顶72人抬的大轿,从烟台一口气抬至东台村。停灵49天,唁客门庭若市,上到老者、下至孩童,每8人一桌赏席。

王念垚在黄县的故居“旗杆院”,位于东台村北,院门悬挂“太史第”匾额一方。故居总占地1万余平方米,建有东西假山两座,两山之间筑有一大型鱼池,上面修有别致小桥。

整个庄园十分豪华,有“黄水河东第一家”之称,该建筑从上世纪70年代起逐渐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