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1日
于建章
一
刘经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牟平县委第一任书记。
刘经三(1906-1937),又名刘炳礼、刘曰礼,字经三,牟平县徐家镇黄疃村(今属乳山市)人,少年时期投身革命工作。当时,牟平已有倪鲁平、宋竹庭等中国共产党党员,受他们影响,刘经三深刻认识到“欲改变国弱民贫的现状,非走革命的道路不可”。他积极投身革命工作,不断学习马列著作和进步书籍,1932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年秋天,在共产党员于俭斋的介绍下,在家乡黄疃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先后发展了宋绍九、于建业、李国屏等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月,由于牟平县党员迅速增加,革命活动不断深入,当地急需健全党组织,领导全县党的工作。经过紧张周密的部署,中共牟平县委在徐家镇归仁村(今属乳山市)秘密成立。由于刘经三在当地加入党组织较早,活动积极且富有革命工作经验,被中共山东省委指派出任牟平县委书记,宋绍九、于子聪任委员。
中共牟平县委成立后,将各界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建立各种群众进步组织,有“减租会”“抗债会”“打税会”“互济会”等,使党与群众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增强了党的政治影响力。
同时,根据斗争需要,县委利用缴获的民团枪支建立起了党的武装组织——游击队,刘经三任政治指导员,专门镇压地主恶霸,铲除汉奸、叛徒。
刘经三的父亲刘岐峰是商人,也是一名开明绅士,家里有一定的积蓄。刘经三经常与父亲商议,把家中的钱款拿出来做革命活动经费。有一次,家里的钱都被父亲拿去进货了,革命经费出现不足,刘经三毫不犹豫地把家里养的十几箱蜜蜂拿出来卖掉,交给组织充当经费。
二
1933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内部出现叛徒,许多地方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中共牟平县委也被国民党警察盯上。严峻时刻,刘经三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奔走于周围各县,了解党组织工作情况,鼓励同志们坚持斗争。
1933年11月上旬,刘经三在文登乡师主持召开了文登、荣成、海阳、莱阳、招远、栖霞、牟平等胶东七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荣成的丛烈光、海阳的刘松山、莱阳的王之凤、招远的王德庵、栖霞的牟焕卿、文登的王本贤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凡是没有县委组织或者是县委组织已被破坏的县,会后都要立即成立县委,领导当地的革命工作。各县会议代表一致推举刘经三去北平、天津寻找上级党组织,尽快与上级取得联系。这次会议对在白色恐怖下发展各县党组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在胶东的第二次活动高峰期正是从这次会议后开始的。
1934年9月23日,已经是胶东特委委员的刘经三与胶东特委委员张连珠、李厚生去文登和荣成一带秘密调研党组织工作。途中,一行人夜宿文登县崮头集,因刘经三身上携带的共产国际来信《关于组织问题》,被国民党搜出,三人同时被捕。
当时,国民党文登县县长刘崇武在审讯这三名中国共产党嫌犯时,发现刘经三在大堂之上谈吐不凡,不卑不亢,很不好对付,索性将莫须有的“乱党”罪名加在三人身上,逼他们认罪。没想到刘经三从容答道:“东北沦陷,大好河山奉与日本人,山河破碎,人民遭殃,这才是‘乱党’所为!”见刘经三说得有理有据,刘崇武虽很恼怒,却也无力争辩、无话可答,只能匆匆停下案子,将三人押往济南监狱,甩掉这个烫手的山芋。
刘经三下定决心,要以大局为重,只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张连珠和李厚生不过是与自己偶遇,以便让他们有机会出狱。在一次犯人集体放风时,刘经三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给了张连珠和李厚生,暗示他们一定要咬紧牙关,一口咬定与自己是素不相识,只是住宿相遇。虽然他们两人很不愿意,但经不住刘经三的再三坚持,并说明利害关系,他们最终同意了这个计划。
在济南国民党的监狱里,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亲自审讯,刘经三装出经受不住严刑拷打的样子,当场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但不认识张连珠和李厚生,只是在文登住店时偶尔相遇。为了让韩复榘相信自己,刘经三还主动说出了共产党员张一民、宋心一的名字与住址,因为此前他已通知二人迅速离开胶东,躲避敌人的搜捕了。韩复榘确认后,认为刘经三没有撒谎,说的是实话,第二天就将张连珠和李厚生取保释放了。
刘经三身陷囹圄,党组织积极开展营救,刘经三的父亲刘岐峰为了营救儿子也一度中断了经商活动,动用各种力量、抛尽家财疏通关系,甚至疏通到了韩复榘那里。当时,韩复榘与蒋介石面和心不和,对蒋介石“清除异党”的指示不是十分积极,而且,他认为刘经三已经“叛变”,便不再放在心上。在党组织和父亲的共同努力下,加上共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1936年2月16日,刘经三终于获释出狱。
三
1937年2月4日,刘经三瞒着家人辗转来到延安,参加了抗大第一期第十队的学习班。在延安,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了我党的统战工作方针,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习结束后,刘经三被党中央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在工作之余,他经常深入老乡家里,拉家常干农活,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有一次,一位妇女坐月子,因营养不良奶水不足,孩子饿得哇哇哭,刘经三知道后,把自己积攒的30元津贴全部拿出来送给了产妇,让她买营养品补身体。1937年8月,刘经三劳累了一天后,晚上与抗大同学一起在延河学习游泳,不幸溺亡,时年三十一岁。刘经三在边区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亲和力,在他的葬礼上,边区群众纷纷自觉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综合日常表现和革命功绩,后来,刘经三被边区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经三在牟平任第一任县委书记时,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为牟平红色老区奠定了良好的革命基础。后来威震胶东的“一一·四”暴动、昆嵛山游击队、奇袭牟平城、雷神庙战斗,都有刘经三发展的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骨干参加。由于牟平群众基础好,党的工作力度大,抗战时期,牟平观水镇成为胶东党政军中心,被誉为“胶东的小延安”,陈毅、许世友等革命老前辈都曾在观水镇留下革命足迹。
作为牟平早期的共产党人,刘经三以自己短暂的一生,为牟平乃至胶东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牟平的中共党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