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摄影报道)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我们中医人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市政协委员、烟台成友中医院院长张敏静认为,中医有自己的特色,应将中医健康理念融入百姓生活,从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扎牢中医的根。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摄影报道)“作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市,烟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市政协委员、山东华鼎伟业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尚伟说,“仙境海岸”在国内外知名度越来越高,而“品重烟台”略显薄弱,应该尽早推广、普及、规范传统文化教育,为“品重烟台”赋能。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赖皓阳 摄影报道)近几年,特色文旅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市政协委员、山东尊品大德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俊宁认为,葡萄酒是烟台特有的一张名片,通过旅游业带动葡萄酒产业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和潜力的发展模式,对于推广烟台葡萄酒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摄影报道)“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我们感到十分振奋,深受鼓舞。”市人大代表、山东康泰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康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报告谋划了2025年的重点工作,很多内容与自己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从中获得了很多指导和启发。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摄影报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8次提到莱州,涉及小清河莱州港“河海联运”、东方海缆北方产业基地、胶东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域储能中心建设、莱州港疏港铁路、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栖莱高速等内容。对此,市人大代表,莱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莱州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狠抓落实,攻坚突破,坚决扛牢‘加快重返烟台第一方阵’的责任担当,接续实施振兴县域经济五年行动计划,全力以赴冲刺2026年底GDP过千亿的奋斗目标。”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4年,发生在我们身边或宏大或微小的变化,都是城市向上拔节成长的奋进脚步——
潍烟高铁通车了,烟台迈入“县县通高铁”的全域高铁时代,从家门口出发可以直达更多城市;
市中心的停车场免费了,原本让市民“望杆兴叹”的车位虚席以待,停车再也不必兜兜转转;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打造葡萄与葡萄酒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对此,市人大代表、中国教育集团烟台科技学院校长马红坤表示,学校将依托产区优势,对接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国际葡萄酒学院。
马红坤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开设葡萄酒文化选修课程,开设葡萄酒品鉴微专业,在管理学院增设葡萄酒特色模块课程,提升学校服务葡萄酒+旅游产业能力,让更多学生留烟留蓬。“以烟台科技学院为依托,打造蓬莱区‘政行企校+园区’的四方联动产教联合体,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马红坤表示,将鼓励、引导和支持区域行业企业与学校开展人才交流合作,聘请行业企业高水平人才以双聘形式到学校兼职。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王瑶)“烟台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市,面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必须加速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把烟台打造成智慧农业发展的新高地。”市政协委员褚丽娜说。
褚丽娜认为,对标国内先进地区智慧农业试验区的建设,烟台存在农业全产业链数智能力不均衡、数智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欠缺以及复合型人才偏少的问题。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马拉松比赛,可以带动体育旅游,是文体旅消费联动的主要抓手。借鉴国际田联的六大满贯,烟台可以顺势而为,推出自己的赛事IP——烟台马拉松分站赛。”市政协委员王永明认为,烟台已具备办好烟台马拉松分站赛的城市能级、赛事矩阵和宣传推广能力。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孙小娱)如何更好地挖掘烟台滨海一线文旅资源,加快打造世界级魅力岸线?市人大代表、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科技处副处长孔维府建议,充分利用滨海路中东部区域丰富的教育科技资源,打造出定位明确、区域带动力强的海岸特色研学休闲度假旅游区名片。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摄影报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效清除安全隐患,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市人大代表、山东鑫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吴贞娟建议,在老龄人口相对集中、消防设施老化的老小区、老住区,按统一标准增设消防综合服务站,加强电气线路改造,实现消防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进一步降低火灾隐患。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摄影报道)“近年来,海阳市高度重视撂荒地整治工作,撂荒地复垦面积不断增长。”市人大代表、海阳市二十里店镇邵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宋立元说。
“在开展撂荒地整治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对于自然条件好、大块集中的撂荒地,应进一步鼓励农民复耕复种。对于耕作条件较差的地块,可以鼓励开发林果业。”宋立元建议,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可鼓励农民利用撂荒地发展林果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