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蔡华先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喜庆的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让年味儿更浓更醇厚。
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传承了上千年的重要年节符号。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的桃符是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上面书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用于驱邪避灾。到了五代时期,后蜀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这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宋代时,桃符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作《元日》,描写的就是那时人们过年时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情景,其中之一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贴春联。
程绍堂
自打我记事起,每年过春节父亲都会贴年画。父亲说,过年贴年画与贴春联同样重要,只有贴上年画,家才喜庆,才有年味,才像过年,才舒心。
进了腊月门,父亲就会赶腊月集,除了买些过年用的东西之外,总要买几张年画。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最崇拜英雄人物,尤其喜欢带有毛主席画像的年画。
刘甲凡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我小时候曾问爷爷,过年为什么还要分出大年和小年?
爷爷告诉我,这个规矩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留下来的。朱元璋年轻时家里非常贫穷,有一年到了年关,他想在肉铺里赊几斤猪肉回家过年,老板不肯。因为猪头便宜一些,他说那就赊一个猪头吧,可老板还是不答应。朱元璋干生气也没办法。心灰意冷之际,他便随手用瓦片在肉铺门口的墙壁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有年我无年,赊个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当皇上,老子要过两个年。”后来,他当皇帝后还真就这么定下了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