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第A15版:烟台街
  • 话说年画

    康勤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元日》诗,其中便有年画的影子。

    早年每逢赶年集,母亲都会虔诚地买回家一张大年画,年画上面印着一个粉嘟嘟的胖娃娃,胖娃娃手里抱着一条大鲤鱼,寓意年年有余。紧接着,母亲还会掏出用小手绢包裹着的皱皱巴巴的零钱,摸出几毛几分来,虔诚地请上一副威风凛凛的门神,过年的时候贴在大门上,让“门神”保护家宅安泰,保佑家人四季平安。“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过去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书记拜年

    王锦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觉间,我尊敬的李德沂书记已离世多年。斯人已逝,可是其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其高风亮节仍皎皎如昨。

    1986年春节前的十几天,我正式调入莱山镇党委,成为李德沂书记麾下的一“兵”。几天后,我便进入了角色,与镇党委、政府的几位领导一起,代表全镇人民慰问了莱山军用机场场站的子弟兵。又过了七八天——腊月二十五,一个难得的阳光明媚的上午,场站的几位领导,率领一干人等前来镇机关回访。在来访的同时,他们还随身带来一些烟酒糖茶等年货,以表心意。当时,镇机关干部大都已放假回家,只有李书记和党委、政府等班子成员以及办公室几位同志还在坚守岗位。见了送上门来的各色年货,有的人便心有所动。可出人意料的是,当天下午,李书记便安排办公室的同志,将场站领导送来的年货全数送到了镇敬老院。彼时的我,也有几分失落,但一个高大光辉的形象却在心中悄然升起。

  • 春联记事

    张凤英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热闹的年味不仅是吃吃喝喝,不仅是鞭炮声声,更有乡亲们挨挨挤挤地在我家门口求对联的场景。那时候村里的读书人很少,我的两个叔叔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高中生,于是给村人写春联的美差就落到了两个叔叔的头上。那时候,他们给村人写春联都是免费的,有时候还要自己提供红纸。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到,乡亲们就走上门来,求两个叔叔写春联。为了招待客人,奶奶准备好茶水,妈妈准备好糖块。

  • 年画迎春

    王兆贵

    在我老家龙口,初一这天,给家族和近邻的长辈拜过了年,接下来有个民间风俗就是看新媳妇。我年纪小,对看新媳妇这件事本身并不在意,更喜欢浏览洞房里悬挂的那些琳琅满目的年画。平常人家过年,添个两三幅新年画喜庆一些就可以了,新媳妇家挂的年画相对多一些,而且都是流行的、簇新的。站在炕沿边看不清楚,就爬上炕去,一幅一幅地看个仔细。

  • A01

  • A02

  • A03

  • A04

  • A05

  • A06

  • A07

  • A08

  • A09

  • A10

  • A11

  • A12

  • A13

  • A14

  • A15

  • A16